我的找工之路(4)山重水复

很多人说,国内的工作经验到了加拿大一点用也没有。其实不然,国内的工作经验不仅有用,而且是非常有用。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家两位找工作的新移民的经历可以得到验证。

先看我自己,零会计经验找会计入门工作。简历发出去,反映寥寥。应征广告的,只得到过一两次电话,三言两语过后就再也没有回音。cold fax得到的第一个回应,非常特别。——那是一份传真,告知我某某某会计师老先生已于去年某时不幸辞世,恳请我把他老人家的名字从名单中除去。我感到非常的不好意思,立刻回复和表达了我的歉意。那封传真,让我感慨了半天,除去人生无常的伤感之外,还觉察到一点希望,至少在我的求职信进入废纸篓之前,有人看了一眼。而且,很现实的一点是,对方是用我附上的回执联系页面给我回复的,证明那张回执也不是多此一举。

再看我的亲密爱人和战友,6年以上的程序员经验,虽然后来几年较为脱离实际编程一线,略微有些心虚,目光瞄准的只是Intermediate级别的职位,但仍然腰杆比我硬。平均来说,在我们一起找工作的几个月里,他大约每个月能到一次面试机会。机会的来源分布非常均匀,几乎每一种不同的招工途径,比如新闻组的消息,朋友介绍的机会,中介,各大招聘网站,HRDC的Job Bank,都显示了效果。到了找工作的后期,由于简历和求职信炮制技巧日臻熟练,有时候甚至他发出去应聘的邮件不到15分钟,就有电话过来询问详情。

那个时候,我真的很羡慕他,甚至很嫉妒他。^&^ 每次他要出发去面试,我简直比他还要激动和雀跃,忙着给他准备行头,搜集用人公司和职位的背景资料,帮他找好最方便的搭车路线,陪着他去 Employment Resource Centre打印和装订简历,悬着心等着他回来汇报进展。很明显,在最后的成功之前,一次次的激动仿佛只是一阵微风吹起小小的涟漪,片刻过后风停水静,一切仍恢复旧貌。也许希望升起之后又被熄灭的失望,是非常令人沮丧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小小的涟漪,日子恐怕会更加难以忍受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之处吧。我的苦闷是没有人理我,不知道哪天才能被馅饼砸到头顶,但我倒是没有什么机会承受被人当面否定和被自己否定自己的双重痛苦。失败的面试对人信心的打击,有时候沉重得让人不知所措。有次我印象非常深,他面试回来,一言不发,进浴室凉水冲面良久。过了许久过去问他,才知道原来是遇到一位聪明绝顶的东欧兄弟,一面咄咄逼人的拷问,不管听到什么答案,考官的头都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嘴里夸张地说着“No,no,no,no,no……”还有一次,周五去downtown一家公司和技术主管面谈,回来觉得相谈甚欢,以为十拿九稳,只等周一一早的好消息。谁知周一等了一个上午,又过了一个中午,仍没有消息,以我对加拿大人好报喜不好报忧习惯的粗浅了解,我已经觉得情况有变,于是催促着他打电话过去问情况。果然,他们最后关头改变了主意,选了别人。后来很诚恳地向那位主管请教到底哪里不对劲,对方也很诚恳,说出了原因在communication skill和具体事项。搞技术的人,总觉得话不在多,看实力就行,再加上说的又是英文,本来就不自在,能少说就少说,不料在雇主看来,话少并不代表你老成持重,反而令他对你与上司和同事沟通的意愿产生怀疑,担心将来团队合作的表现。这一席话,对我们两人都很有启发,在后来机会来临的时候,都尽力克服和回避了类似的问题。

还有几次面试,是前一天下午很晚得到通知,第二天一早就要面试,来不及去Employment Resource Centre打印简历,只好麻烦sailor(呵呵,因为他好奢侈,老早买了激光打印机),他打完以后又连夜送过来。那么麻烦朋友,实在是很不好意思。后来我和老公说,这样吧,等你面试失败20次,我们就去买个激光打印机,那样好像比来回TTC车票省些。他听到我说还要那么多次失败,脸都有点绿了。我们互相望望,大笑起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