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斯蒂芬迪安

Dion昨天终于宣布下台,这次还算有点骨气,比安省保守党的John Tory强。

Martin在06年鞠躬下台以后,自由党一共有四个人参选领袖,Dion开始排第四,最后东搞西搞居然被他爬了上来。从Dion一上台,我就看他不是很顺眼,不为什么原因,就是不顺眼。估计看他不顺眼的人还挺多,保守党的电视广告,从Dion上台以后,就一直不停的攻击Dion个人。广告数量之多,如果不知道当前政府是保守党政府,可能都会以为台上的是自由党。

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Harper就掐住了Dion的脖子,连续提出“信任投票”。熟悉加拿大议会运作的人都知道,Harper是个少数政府,通过议案一定需要反对党的支持。而Harper的一些重要议案,比如阿富汗问题,都是无法得到三个反对党支持的。于是,Harper就抛出“信任投票”,一旦信任投票无法通过,议会就将立刻进行大选。Dion在这时候,开始显出他政客软弱的一面。民调显示,如果当时提前进行大选,自由党的席位会减少。因为害怕提前大选丢掉些许席位,Dion居然发出了“反对议案但不投反对票”的声音。于是,Harper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信任投票”。而Dion率领的自由党,也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缺席投票,从而使得Harper受非议的议案一项接一项的通过。

从这个时候,我就正式给Dion冠上一个"LOSER"的帽子。

Loser是没有前途的,跟着Loser混,也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自由党从一开始选出Dion,就注定了失败。我原以为这次的大选,是Dion终于被Harper逼到了墙角,终于受不了而愤起反抗。结果没想到,是Harper主动提出了大选。哇塞,作人失败如此,连最后的脸面都保不住。

在中间偏左的自由党里面,Dion代表的是最左的那批人。这次大选提出的Green Shift (Carbon Tax),也是从更左的绿党那边抄来的,只有左翼的自由党人支持。如果按照省份来划分,可能只有BC和魁省才会支持这个计划。虽然人人都认为Green Shift没有前途,而留在Dion血管里左翼的血让他坚持搞下去,最后彻底输掉了大选。可悲的是,大选刚结束,Dion刚宣布下台,那个 thegreenshift.ca的网站就没了,颇有人走茶凉的意味。

现在新闻又开始分析,不管是Bob Rae还是Michael Ignatieff,自由党终于要迎来一个来自多伦多的领袖了,一片欢欣鼓舞的气氛。

安啦,谁上都比Dion强。

即刻毁灭,阅后即焚,还是CIA光碟离奇失窃案?(SPOILER ALERT)

昨日无聊,飞快干完一天的活以后溜出去看了场电影 - Burn after reading。选择这场电影的原因很简单,只有它是中午就开始放映而且时间也不太长。误打误撞之下,孰料竟看到了若干月以来最精彩的一部的电影,以及最多的大牌演员。

回家搜了一下,发现原来这电影是Coen兄弟编剧导演,这才明白为什么这部看上去“小制作”的片子云集了好几个大牌演员,原来都是奔着大奖去的。

这种电影有一点不好,直到电影结束,我也没太搞清楚到底谁才是男主角。落魄的前CIA雇员-John Malkovich?沉迷于性的花心中年男-George Clooney?追求刺激的健身教练-Brad Pitt?在Yahoo Movie看来,皮特是电影最大的卖点,所以用了他流鼻血的大头照做海报。

不过在我看来,女主角Frances McDormand才是这电影最出彩的部分,把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中年妇女活灵活现的演出来了。虽然其他几个人物也都挣扎在中年的泥沼中,但最让我震撼的还是看到她饰演的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Linda。

这个片子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对所有的人物,特别是主角没有一丝的怜悯。

Linda网上精挑细选来两个的约会对象,第一个是她非常不满意的,长的不好看,没有幽默感,吃饭的时候双方也没话说,虽然最后还是上了床,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结了婚的中年男。第二个是她非常满意的,长相英俊,有幽默感,而且还会发明性玩具,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结了婚的中年男。

最讽刺的是,在Linda看来无比重要的手术,无比重要的情报,无比重要的人,在其他人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虽然Linda为了达到了目的,作出了很多很疯狂的举动,也送掉了好几个人的命。但最终她拿到钱的原因,只是因为别人嫌她“麻烦”,并且对她无比重要的钱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豆弟说电影片名可以成为文化的隔阂,那么这部电影中文译名是什么呢?按照传统来看,大陆喜欢简单的翻译,台湾喜欢文雅的翻译,香港喜欢市场化的乱起一个。以下就是我找到的几个译名:《阅后即焚》,《即刻毁灭》,《CIA光碟离奇失窃案》,当然还有一个最搞的《布莱德彼特之即刻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