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不可以语冰

最近看到沸沸扬扬的倪周案,脑子里第一个想起来的居然是这句话 - 夏虫不可以语冰。

因为老婆认为所有荒诞的梦,都是可以用逻辑来解释的,理由是正常情况下大脑都是有条理的。OK,我试着抗拒自己企图反驳这一理论的冲动,从逻辑角度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条理”。

倪震-》倪匡的儿子-》倪匡-》夏虫不可以语冰。

没有一点挑战性。

如果你不明白第三个“-》”,说明你没看过多少倪匡的小说。否则,一定知道,这句话相对于倪匡,等同于“虎躯一震”相对于黄易。如果你还是不明白,那说明: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过,如同黄易还有“误中副车”一样,倪匡老人家还有很多其他的套路,为什么我单单想起这么一句了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倪震和周慧敏两个人最近这么搞来搞去,在我这个夏虫看来,是和看到了冰一样的不可理解的。

这才是最合理的解释。

联想到十多年前的一个场景。那时候,家里请保姆的事情不是很顺利,于是老家的亲戚建议父母从老家请一个年级大一点的,一来可靠二来做的饭也合口。于是,辗转亲戚托朋友朋友托亲戚的,父母从老家请了一个中年保姆。

过了一段日子,大家都熟悉了。有那么一天,这个保姆在闲聊的时候突然用很奇怪的口气问我父母:你们怎么从来也不打架?

我知道中国方言众多,打架一词有时也延伸到吵架,但在我的老家,打架就是特指动手的那种。比如,隔壁两口子打架了,等邻居去劝的时候,一定已经有人脸上挂彩了。记得我小时候去老家过年,在某个表叔家吃饭的时候,当着众多客人的面,该表叔就用茶壶摔向了表婶的脑袋。起因只是因为表婶问了一句:现在下面条吧?

这个从吃面到摔壶的过程,其实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因与主题无关,略过不提。

因河南民风彪悍(其他更彪悍的省籍的同学不要笑),两口子吵架经常是以动口开始,动手结束,抄家伙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因此,当这个保姆来到我家的时候,当然不能理解我父母为何从不吵架更别提打架了。如果是倪匡刚好在我家做客,也许他又会脱口而出“夏虫不可以语冰”吧。

Well, 其实相对于别人的家庭来说,谁又何尝不是个夏虫呢?

Watch out, the storm is coming

周五下班路上,听收音机听到两个让人吃惊的消息,一个是可能马上要有暴风雪了,再一个就是可能马上又要大选了。其实,作为一个在加拿大生活了若干年的老移民,说有暴风雪就吃惊,实在是有点那个什么,那让我再换一个说法好了。

周五下班路上,听收音机听到两个让人吃惊的消息,一个是可能马上又要大选了,再一个就是迪昂可能马上要当总理了。

沃特泽发客?!

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第二反应是,哈珀这回玩大了。

保守党计划的预算里面,引起争议最大的就是取消联邦政党的投票补贴,简言之,就是你我投的那一票,不能再被该政党从政府那里换成钱。对一般老百姓而言,这不是什么大事。虽然不会有太多人对自己选票贡献的那一两块钱有什么意见,但是如果联邦政府每年能够省出这两千多万干点别的更有用的事,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所以有评论说哈珀的这一计划"brilliant",当然后半截还有"but risky"。

细想想,哈珀这一招也够损的,挂着削减预算的牌子,砍老百姓不关心的投票补贴,实质上却是把三个反对党往死里逼。因为除了保守党财政健康,其他的政党,全都指着分给自己的那几百万买米下锅呢。哈珀认为自己能够得到加拿大人的支持,所以他对雷顿说:保护政党的权利,关加拿大人民啥事呢?

哈珀同学不光笨,而且没有象雷顿一样,有一个说中文的老婆,否则他一定会知道在中国农村,砸烂别人家的锅,是会闹出人命的。

这下可好,三个反对党全联合起来了,不光是要投不信任案把哈珀拉下来,而且还吵吵着要弄联合政府。说实话,保守党倒是不太害怕再来次大选,反正最后也是全国人民买单,而选举结果也不会坏到哪里去,说不定还能说服选民厌倦不稳定的少数政府,再努努力搞成个多数政府。哈珀真正害怕的是后面这个联合政府的提议。

历史上,加拿大联邦还从没出现过真正的联合政府,最后能不能搞成,还要看总督同不同意在这么短的时间再来次大选。但这个可能,就很吓人了。

在我看来,如果最后真让这届国会搞联合政府,只能得出结论自由党和新民主党都挺不要脸的。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席次太少,两党加起来,还比保守党少三十多个席位,最后只能靠对联邦事务漠不关心的魁人党才成事。当然,前提还是要怪哈珀去砸人家的锅,投票补贴一取消,第一个破产的就是魁人党。

哈珀同学,在有一点上,和布什同学很象,认准了"正确"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底,俗称"一根筋"。所以,哈珀周五的第一反应是痛斥自由党,指责迪昂选输了还想当总理。并且发动党机器,鼓励选民去骂自由党和新民主党。但是,哈珀忘了,国会里面不是由选民投票的。对这些反对党议员来说,挨几句骂,总比"亡党"强。再说,选民记忆力也差,只要混过几年,不就又是一条好汉么。

哈珀虽然一根筋,但是不傻,他也知道这不信任案通过以后会是个什么结果,所以决定先拖一个星期再说。但三个反对党现在是铁了心要干,周六据说又凑在一起搞密室交易。

哇塞,你能想象迪昂靠着不到四分之一的席位当总理么?你能想象雷顿这个家伙当财政部长替加拿大人花钱么?你能想象魁人党的那谁(他都不关心联邦的事情,凭什么要我关心他的名字)也混进联邦政府当官么?

不要吃惊,密室交易的结果,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的最新消息是,保守党折腾了周六一天,决定取消取消投票补贴,一切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但是,反对党目前仍然不买账。当然,要是立刻买账的话,就等于向全国人民承认,我们这回闹腾,就是为了这点钱。既然这个联合政府的搞法,能够逼得哈珀把伸向投票补贴的手缩回去,何不趁机让保守党多让几步呢。万一不多让几步的话,就不要脸一回,搞个联合政府。反正哈珀几年前当反对党,也和另外两个反对党一起给伍冰枝写过信,商量搞联合政府的事。选民可以骂,咱们政客之间,谁也别说谁不要脸。

台面上,当然话不能这么说,现在反对党的最新说法是模仿克林顿的口吻说:It's the economy, stupid. 听了这话,连我女儿都会说:Yeah, I was born yesterday.

别了,斯蒂芬迪安

Dion昨天终于宣布下台,这次还算有点骨气,比安省保守党的John Tory强。

Martin在06年鞠躬下台以后,自由党一共有四个人参选领袖,Dion开始排第四,最后东搞西搞居然被他爬了上来。从Dion一上台,我就看他不是很顺眼,不为什么原因,就是不顺眼。估计看他不顺眼的人还挺多,保守党的电视广告,从Dion上台以后,就一直不停的攻击Dion个人。广告数量之多,如果不知道当前政府是保守党政府,可能都会以为台上的是自由党。

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Harper就掐住了Dion的脖子,连续提出“信任投票”。熟悉加拿大议会运作的人都知道,Harper是个少数政府,通过议案一定需要反对党的支持。而Harper的一些重要议案,比如阿富汗问题,都是无法得到三个反对党支持的。于是,Harper就抛出“信任投票”,一旦信任投票无法通过,议会就将立刻进行大选。Dion在这时候,开始显出他政客软弱的一面。民调显示,如果当时提前进行大选,自由党的席位会减少。因为害怕提前大选丢掉些许席位,Dion居然发出了“反对议案但不投反对票”的声音。于是,Harper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信任投票”。而Dion率领的自由党,也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缺席投票,从而使得Harper受非议的议案一项接一项的通过。

从这个时候,我就正式给Dion冠上一个"LOSER"的帽子。

Loser是没有前途的,跟着Loser混,也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自由党从一开始选出Dion,就注定了失败。我原以为这次的大选,是Dion终于被Harper逼到了墙角,终于受不了而愤起反抗。结果没想到,是Harper主动提出了大选。哇塞,作人失败如此,连最后的脸面都保不住。

在中间偏左的自由党里面,Dion代表的是最左的那批人。这次大选提出的Green Shift (Carbon Tax),也是从更左的绿党那边抄来的,只有左翼的自由党人支持。如果按照省份来划分,可能只有BC和魁省才会支持这个计划。虽然人人都认为Green Shift没有前途,而留在Dion血管里左翼的血让他坚持搞下去,最后彻底输掉了大选。可悲的是,大选刚结束,Dion刚宣布下台,那个 thegreenshift.ca的网站就没了,颇有人走茶凉的意味。

现在新闻又开始分析,不管是Bob Rae还是Michael Ignatieff,自由党终于要迎来一个来自多伦多的领袖了,一片欢欣鼓舞的气氛。

安啦,谁上都比Dion强。

即刻毁灭,阅后即焚,还是CIA光碟离奇失窃案?(SPOILER ALERT)

昨日无聊,飞快干完一天的活以后溜出去看了场电影 - Burn after reading。选择这场电影的原因很简单,只有它是中午就开始放映而且时间也不太长。误打误撞之下,孰料竟看到了若干月以来最精彩的一部的电影,以及最多的大牌演员。

回家搜了一下,发现原来这电影是Coen兄弟编剧导演,这才明白为什么这部看上去“小制作”的片子云集了好几个大牌演员,原来都是奔着大奖去的。

这种电影有一点不好,直到电影结束,我也没太搞清楚到底谁才是男主角。落魄的前CIA雇员-John Malkovich?沉迷于性的花心中年男-George Clooney?追求刺激的健身教练-Brad Pitt?在Yahoo Movie看来,皮特是电影最大的卖点,所以用了他流鼻血的大头照做海报。

不过在我看来,女主角Frances McDormand才是这电影最出彩的部分,把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中年妇女活灵活现的演出来了。虽然其他几个人物也都挣扎在中年的泥沼中,但最让我震撼的还是看到她饰演的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Linda。

这个片子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对所有的人物,特别是主角没有一丝的怜悯。

Linda网上精挑细选来两个的约会对象,第一个是她非常不满意的,长的不好看,没有幽默感,吃饭的时候双方也没话说,虽然最后还是上了床,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结了婚的中年男。第二个是她非常满意的,长相英俊,有幽默感,而且还会发明性玩具,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结了婚的中年男。

最讽刺的是,在Linda看来无比重要的手术,无比重要的情报,无比重要的人,在其他人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虽然Linda为了达到了目的,作出了很多很疯狂的举动,也送掉了好几个人的命。但最终她拿到钱的原因,只是因为别人嫌她“麻烦”,并且对她无比重要的钱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豆弟说电影片名可以成为文化的隔阂,那么这部电影中文译名是什么呢?按照传统来看,大陆喜欢简单的翻译,台湾喜欢文雅的翻译,香港喜欢市场化的乱起一个。以下就是我找到的几个译名:《阅后即焚》,《即刻毁灭》,《CIA光碟离奇失窃案》,当然还有一个最搞的《布莱德彼特之即刻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