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杭州又出了一起严重车祸,一名行人在斑马线被酒后驾驶的司机撞死。各个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在讲述这个事件的时候,总是要用这样的句式起头:杭州超速驾驶的肇事司机某某刚刚被判刑,今天... 也难怪记者们这样报道,这两起事故发生的地点和后果, 是很相似的。估计这次的肇事司机,最后也会循例判刑三年。
我想,也许其他的司机们会吸取教训,不再肆意违章吧。偶尔的,心底里我又会有另一个念头,如果杭州也象成都一样,对肇事司机用重刑,会不会震慑那些藐视交通规则的司机呢?如果我没有最近一个月在国内的驾驶经验,也许我会同意这样的假设,也许我也会不反对成都法官量刑死刑的做法。
前几周出去玩的时候,在一段乡村路上,看到一个醒目的大牌子:此路段已经死亡多人。第一眼看到这个牌子,我哑然失笑,继而毛骨悚然。这段路确实比较窄,曲曲折折,然而过往的司机们都毫不在意。
本地(鉴于我只有本地的驾驶经验,就不使用“国人”这个词了)司机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借用逆行道超车的时候,不但不遵守地面的虚实线规则,在一些根本看不见对面车道来车的路段超车。而且即使在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的情况,仍然加速行驶逼迫对面来车让路。
我相信这些司机已经看到了头上的大牌子,我相信他们也知道头对头撞车的后果,但是大家似乎就是觉得自己是不死之身。
上周从杭州回宁波,在高速途中下起了大雨。雨量超过了高速排水能力,车道有些积水。我把车速从110码降到了90码(入乡随俗,不然别人听不懂我开多快),感觉安全一些。一路上,不论大客车小轿车,统统都比我快。而且大家的驾驶风格依旧,快速变线钻来钻去,顶着前车跟大车挤作一坨,丝毫不在意这样的雨天极易打滑追尾甚至失控。
在快到宁波的地方,有辆车发生了严重车祸,远远看上去还好车子没有完全损毁。第二天听交通台的新闻才知道,车上四个人一死三重伤。不出意料,死亡的原因是没绑安全带,被甩出了车外。据事故司机说当时方向盘失控,车速只有80码(我信才怪)。交通台于是不停的提醒大家,车速不要太快,并且一定要系安全带。
国内的车祸死亡率是很高的,基本上每三个受伤的人里面就要死掉一个。交通台每次播报事故的时候也都是这些车轱辘话翻来覆去的说,而且经常是详细描述车祸现场,伤亡人员的惨状。我知道本地司机基本上都是一直听交通台的,但看来这种恐吓,从来没有起到作用。至少我从来没见过谁系安全带,除非车子嘀嘀嘀乱叫。
所以呢,成都被判死刑的家伙,我觉得他只是死于民愤,而不会对后人产生震慑。
Screw you guys... I'm going home!
猜猜看,这话是谁说的:“我这人一生从不摸钱!”
本人生性怕麻烦,以前凡是有了麻烦事,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是不是能用钱来解决。凡是能用钱解决的事都是小事。
回过头来看,这想法虽然没有老毛那话那么欠抽,至少是有点年少轻狂。
有一次听收音机里面的沃尔玛广告,大意是他们的处方费很低,所以病人能够每个星期都去拿药云云。我连听了一个星期这个广告也没有明白这事儿里面的逻辑性。“如果嫌处方费贵的话,那一次拿一个月的药好了。”我跟老婆说。好吧,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除了继续被这个广告轰炸,还要被老婆批评“天上人”。
我现在知道了,即使在第二世界的加拿大,还是有很多人,是仅仅能够负担下一个星期的生活费的。
最近因为搬家,零七碎八开始卖东西。小东西还好说,大件的搞起来十分的麻烦。比如lease的车,还要找人接手。于是联系了一家专门做lease换手的网站,当他们的员工听说我是要搬回中国的时候,马上给了我一个建议:把你的车扔给dealer,然后就走掉好了。我顿时哑口无言,听上去这是个好主意。可惜我在火车上看的法制文学杂志的故事里面都有这么一句话:从此,Bingle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弄好了车,顺手把沙发什么的也都拍了照片上了网。今天上午下午加起来接了几十通电话,据专家说这表示你东西卖便宜了。好吧,便宜就便宜吧,本来也不打算赚钱。可这还是不停的被人讨价还价,再加上询问地址约着上门看货提货,弄得我口干舌燥,肝火上升。连跟老板吵架的火气,也大了很多。
搞到后来,我已经分不清楚打电话来的那人是不是第一次打过来,究竟是要买什么,是想两件沙发一起要还是只要其中一件,我当初答应过他或她什么价钱,他或她爽约的可能性有多大,我爽约的可能性有多大。总之一句话,麻烦。
可惜我又做不到把这几年积攒的破烂都扔到街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真的很想学Eric Cartman那样,跟GMAC,跟电话那边的讨价还价的人,跟老板大喊一声:Screw you guys... I'm going home!
本人生性怕麻烦,以前凡是有了麻烦事,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是不是能用钱来解决。凡是能用钱解决的事都是小事。
回过头来看,这想法虽然没有老毛那话那么欠抽,至少是有点年少轻狂。
有一次听收音机里面的沃尔玛广告,大意是他们的处方费很低,所以病人能够每个星期都去拿药云云。我连听了一个星期这个广告也没有明白这事儿里面的逻辑性。“如果嫌处方费贵的话,那一次拿一个月的药好了。”我跟老婆说。好吧,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除了继续被这个广告轰炸,还要被老婆批评“天上人”。
我现在知道了,即使在第二世界的加拿大,还是有很多人,是仅仅能够负担下一个星期的生活费的。
最近因为搬家,零七碎八开始卖东西。小东西还好说,大件的搞起来十分的麻烦。比如lease的车,还要找人接手。于是联系了一家专门做lease换手的网站,当他们的员工听说我是要搬回中国的时候,马上给了我一个建议:把你的车扔给dealer,然后就走掉好了。我顿时哑口无言,听上去这是个好主意。可惜我在火车上看的法制文学杂志的故事里面都有这么一句话:从此,Bingle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弄好了车,顺手把沙发什么的也都拍了照片上了网。今天上午下午加起来接了几十通电话,据专家说这表示你东西卖便宜了。好吧,便宜就便宜吧,本来也不打算赚钱。可这还是不停的被人讨价还价,再加上询问地址约着上门看货提货,弄得我口干舌燥,肝火上升。连跟老板吵架的火气,也大了很多。
搞到后来,我已经分不清楚打电话来的那人是不是第一次打过来,究竟是要买什么,是想两件沙发一起要还是只要其中一件,我当初答应过他或她什么价钱,他或她爽约的可能性有多大,我爽约的可能性有多大。总之一句话,麻烦。
可惜我又做不到把这几年积攒的破烂都扔到街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
真的很想学Eric Cartman那样,跟GMAC,跟电话那边的讨价还价的人,跟老板大喊一声:Screw you guys... I'm going home!
Yes, we probably can
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无它,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奥巴马开始上班了。
我很奇怪为什么全世界人民都显得有点狂热,无论黑的白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也许是奥巴马长得漂亮,也许是他的“Yes, we can!”把大家的情绪都煽动起来了吧。我试图融入这种情绪,却无论如何不能成功。
即使愤青如鲁迅者,也知道有时候在兴奋的人群面前是不能说真话的,特别是大家不爱听的真话。为此,他老人家还专门写了篇莫名其妙的文章《立论》。
我也不能免俗,真话还是不说了,讲个故事吧。
民国八十九年,曾经的三级贫户陈扁扁当选总统。陈扁扁一来治国无方,二来运气不好,两任总统期间经济逐渐恶化,民心思变。民国九十七年,曾经的钦点接班人马九九振臂一呼,于是高票当选。马九九的竞选口号是“马上好”,并且在电视广告上让民众大声说“准备好了”。不仅电视上,现实中的民众也是群情激昂。
一个月之后,“马上好”,变成了“马上渐渐好”。
故事讲到这里,可能我的真实意图已经被识破了。没错,我在用马九九的“马上好”影射奥巴马的“Yes, we can!” 也许从小到大听过太多的口号,“马上好”,“Yes, we can!”,都让我心存疑窦。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个口号也会添上个字,变成“Yes, we probably can!”
虽然是口后,但无论马九九,还是奥巴马,都是在困境之中给人民一个希望。就象我追了四年的科幻电视,虽然人类的殖民星球都已经毁灭,但茫茫宇宙中,还有那么一个星球“地球”的存在,就支撑着人们一集一集的战斗下去,生活下去。最新一集的故事,人们终于抵达了“地球”,却失望的发现这个“地球”,原来不是英国的伦敦,只是安大略的伦敦。
假如生活能够二选一,是应该从头到尾没有希望?还是应该有了希望再破灭?
我很奇怪为什么全世界人民都显得有点狂热,无论黑的白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也许是奥巴马长得漂亮,也许是他的“Yes, we can!”把大家的情绪都煽动起来了吧。我试图融入这种情绪,却无论如何不能成功。
即使愤青如鲁迅者,也知道有时候在兴奋的人群面前是不能说真话的,特别是大家不爱听的真话。为此,他老人家还专门写了篇莫名其妙的文章《立论》。
我也不能免俗,真话还是不说了,讲个故事吧。
民国八十九年,曾经的三级贫户陈扁扁当选总统。陈扁扁一来治国无方,二来运气不好,两任总统期间经济逐渐恶化,民心思变。民国九十七年,曾经的钦点接班人马九九振臂一呼,于是高票当选。马九九的竞选口号是“马上好”,并且在电视广告上让民众大声说“准备好了”。不仅电视上,现实中的民众也是群情激昂。
一个月之后,“马上好”,变成了“马上渐渐好”。
故事讲到这里,可能我的真实意图已经被识破了。没错,我在用马九九的“马上好”影射奥巴马的“Yes, we can!” 也许从小到大听过太多的口号,“马上好”,“Yes, we can!”,都让我心存疑窦。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个口号也会添上个字,变成“Yes, we probably can!”
虽然是口后,但无论马九九,还是奥巴马,都是在困境之中给人民一个希望。就象我追了四年的科幻电视,虽然人类的殖民星球都已经毁灭,但茫茫宇宙中,还有那么一个星球“地球”的存在,就支撑着人们一集一集的战斗下去,生活下去。最新一集的故事,人们终于抵达了“地球”,却失望的发现这个“地球”,原来不是英国的伦敦,只是安大略的伦敦。
假如生活能够二选一,是应该从头到尾没有希望?还是应该有了希望再破灭?
夏虫不可以语冰
最近看到沸沸扬扬的倪周案,脑子里第一个想起来的居然是这句话 - 夏虫不可以语冰。
因为老婆认为所有荒诞的梦,都是可以用逻辑来解释的,理由是正常情况下大脑都是有条理的。OK,我试着抗拒自己企图反驳这一理论的冲动,从逻辑角度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条理”。
倪震-》倪匡的儿子-》倪匡-》夏虫不可以语冰。
没有一点挑战性。
如果你不明白第三个“-》”,说明你没看过多少倪匡的小说。否则,一定知道,这句话相对于倪匡,等同于“虎躯一震”相对于黄易。如果你还是不明白,那说明: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过,如同黄易还有“误中副车”一样,倪匡老人家还有很多其他的套路,为什么我单单想起这么一句了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倪震和周慧敏两个人最近这么搞来搞去,在我这个夏虫看来,是和看到了冰一样的不可理解的。
这才是最合理的解释。
联想到十多年前的一个场景。那时候,家里请保姆的事情不是很顺利,于是老家的亲戚建议父母从老家请一个年级大一点的,一来可靠二来做的饭也合口。于是,辗转亲戚托朋友朋友托亲戚的,父母从老家请了一个中年保姆。
过了一段日子,大家都熟悉了。有那么一天,这个保姆在闲聊的时候突然用很奇怪的口气问我父母:你们怎么从来也不打架?
我知道中国方言众多,打架一词有时也延伸到吵架,但在我的老家,打架就是特指动手的那种。比如,隔壁两口子打架了,等邻居去劝的时候,一定已经有人脸上挂彩了。记得我小时候去老家过年,在某个表叔家吃饭的时候,当着众多客人的面,该表叔就用茶壶摔向了表婶的脑袋。起因只是因为表婶问了一句:现在下面条吧?
这个从吃面到摔壶的过程,其实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因与主题无关,略过不提。
因河南民风彪悍(其他更彪悍的省籍的同学不要笑),两口子吵架经常是以动口开始,动手结束,抄家伙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因此,当这个保姆来到我家的时候,当然不能理解我父母为何从不吵架更别提打架了。如果是倪匡刚好在我家做客,也许他又会脱口而出“夏虫不可以语冰”吧。
Well, 其实相对于别人的家庭来说,谁又何尝不是个夏虫呢?
因为老婆认为所有荒诞的梦,都是可以用逻辑来解释的,理由是正常情况下大脑都是有条理的。OK,我试着抗拒自己企图反驳这一理论的冲动,从逻辑角度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条理”。
倪震-》倪匡的儿子-》倪匡-》夏虫不可以语冰。
没有一点挑战性。
如果你不明白第三个“-》”,说明你没看过多少倪匡的小说。否则,一定知道,这句话相对于倪匡,等同于“虎躯一震”相对于黄易。如果你还是不明白,那说明: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过,如同黄易还有“误中副车”一样,倪匡老人家还有很多其他的套路,为什么我单单想起这么一句了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倪震和周慧敏两个人最近这么搞来搞去,在我这个夏虫看来,是和看到了冰一样的不可理解的。
这才是最合理的解释。
联想到十多年前的一个场景。那时候,家里请保姆的事情不是很顺利,于是老家的亲戚建议父母从老家请一个年级大一点的,一来可靠二来做的饭也合口。于是,辗转亲戚托朋友朋友托亲戚的,父母从老家请了一个中年保姆。
过了一段日子,大家都熟悉了。有那么一天,这个保姆在闲聊的时候突然用很奇怪的口气问我父母:你们怎么从来也不打架?
我知道中国方言众多,打架一词有时也延伸到吵架,但在我的老家,打架就是特指动手的那种。比如,隔壁两口子打架了,等邻居去劝的时候,一定已经有人脸上挂彩了。记得我小时候去老家过年,在某个表叔家吃饭的时候,当着众多客人的面,该表叔就用茶壶摔向了表婶的脑袋。起因只是因为表婶问了一句:现在下面条吧?
这个从吃面到摔壶的过程,其实也有很强的逻辑性,因与主题无关,略过不提。
因河南民风彪悍(其他更彪悍的省籍的同学不要笑),两口子吵架经常是以动口开始,动手结束,抄家伙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因此,当这个保姆来到我家的时候,当然不能理解我父母为何从不吵架更别提打架了。如果是倪匡刚好在我家做客,也许他又会脱口而出“夏虫不可以语冰”吧。
Well, 其实相对于别人的家庭来说,谁又何尝不是个夏虫呢?
Watch out, the storm is coming
周五下班路上,听收音机听到两个让人吃惊的消息,一个是可能马上要有暴风雪了,再一个就是可能马上又要大选了。其实,作为一个在加拿大生活了若干年的老移民,说有暴风雪就吃惊,实在是有点那个什么,那让我再换一个说法好了。
周五下班路上,听收音机听到两个让人吃惊的消息,一个是可能马上又要大选了,再一个就是迪昂可能马上要当总理了。
沃特泽发客?!
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第二反应是,哈珀这回玩大了。
保守党计划的预算里面,引起争议最大的就是取消联邦政党的投票补贴,简言之,就是你我投的那一票,不能再被该政党从政府那里换成钱。对一般老百姓而言,这不是什么大事。虽然不会有太多人对自己选票贡献的那一两块钱有什么意见,但是如果联邦政府每年能够省出这两千多万干点别的更有用的事,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所以有评论说哈珀的这一计划"brilliant",当然后半截还有"but risky"。
细想想,哈珀这一招也够损的,挂着削减预算的牌子,砍老百姓不关心的投票补贴,实质上却是把三个反对党往死里逼。因为除了保守党财政健康,其他的政党,全都指着分给自己的那几百万买米下锅呢。哈珀认为自己能够得到加拿大人的支持,所以他对雷顿说:保护政党的权利,关加拿大人民啥事呢?
哈珀同学不光笨,而且没有象雷顿一样,有一个说中文的老婆,否则他一定会知道在中国农村,砸烂别人家的锅,是会闹出人命的。
这下可好,三个反对党全联合起来了,不光是要投不信任案把哈珀拉下来,而且还吵吵着要弄联合政府。说实话,保守党倒是不太害怕再来次大选,反正最后也是全国人民买单,而选举结果也不会坏到哪里去,说不定还能说服选民厌倦不稳定的少数政府,再努努力搞成个多数政府。哈珀真正害怕的是后面这个联合政府的提议。
历史上,加拿大联邦还从没出现过真正的联合政府,最后能不能搞成,还要看总督同不同意在这么短的时间再来次大选。但这个可能,就很吓人了。
在我看来,如果最后真让这届国会搞联合政府,只能得出结论自由党和新民主党都挺不要脸的。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席次太少,两党加起来,还比保守党少三十多个席位,最后只能靠对联邦事务漠不关心的魁人党才成事。当然,前提还是要怪哈珀去砸人家的锅,投票补贴一取消,第一个破产的就是魁人党。
哈珀同学,在有一点上,和布什同学很象,认准了"正确"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底,俗称"一根筋"。所以,哈珀周五的第一反应是痛斥自由党,指责迪昂选输了还想当总理。并且发动党机器,鼓励选民去骂自由党和新民主党。但是,哈珀忘了,国会里面不是由选民投票的。对这些反对党议员来说,挨几句骂,总比"亡党"强。再说,选民记忆力也差,只要混过几年,不就又是一条好汉么。
哈珀虽然一根筋,但是不傻,他也知道这不信任案通过以后会是个什么结果,所以决定先拖一个星期再说。但三个反对党现在是铁了心要干,周六据说又凑在一起搞密室交易。
哇塞,你能想象迪昂靠着不到四分之一的席位当总理么?你能想象雷顿这个家伙当财政部长替加拿大人花钱么?你能想象魁人党的那谁(他都不关心联邦的事情,凭什么要我关心他的名字)也混进联邦政府当官么?
不要吃惊,密室交易的结果,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的最新消息是,保守党折腾了周六一天,决定取消取消投票补贴,一切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但是,反对党目前仍然不买账。当然,要是立刻买账的话,就等于向全国人民承认,我们这回闹腾,就是为了这点钱。既然这个联合政府的搞法,能够逼得哈珀把伸向投票补贴的手缩回去,何不趁机让保守党多让几步呢。万一不多让几步的话,就不要脸一回,搞个联合政府。反正哈珀几年前当反对党,也和另外两个反对党一起给伍冰枝写过信,商量搞联合政府的事。选民可以骂,咱们政客之间,谁也别说谁不要脸。
台面上,当然话不能这么说,现在反对党的最新说法是模仿克林顿的口吻说:It's the economy, stupid. 听了这话,连我女儿都会说:Yeah, I was born yesterday.
周五下班路上,听收音机听到两个让人吃惊的消息,一个是可能马上又要大选了,再一个就是迪昂可能马上要当总理了。
沃特泽发客?!
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第二反应是,哈珀这回玩大了。
保守党计划的预算里面,引起争议最大的就是取消联邦政党的投票补贴,简言之,就是你我投的那一票,不能再被该政党从政府那里换成钱。对一般老百姓而言,这不是什么大事。虽然不会有太多人对自己选票贡献的那一两块钱有什么意见,但是如果联邦政府每年能够省出这两千多万干点别的更有用的事,估计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所以有评论说哈珀的这一计划"brilliant",当然后半截还有"but risky"。
细想想,哈珀这一招也够损的,挂着削减预算的牌子,砍老百姓不关心的投票补贴,实质上却是把三个反对党往死里逼。因为除了保守党财政健康,其他的政党,全都指着分给自己的那几百万买米下锅呢。哈珀认为自己能够得到加拿大人的支持,所以他对雷顿说:保护政党的权利,关加拿大人民啥事呢?
哈珀同学不光笨,而且没有象雷顿一样,有一个说中文的老婆,否则他一定会知道在中国农村,砸烂别人家的锅,是会闹出人命的。
这下可好,三个反对党全联合起来了,不光是要投不信任案把哈珀拉下来,而且还吵吵着要弄联合政府。说实话,保守党倒是不太害怕再来次大选,反正最后也是全国人民买单,而选举结果也不会坏到哪里去,说不定还能说服选民厌倦不稳定的少数政府,再努努力搞成个多数政府。哈珀真正害怕的是后面这个联合政府的提议。
历史上,加拿大联邦还从没出现过真正的联合政府,最后能不能搞成,还要看总督同不同意在这么短的时间再来次大选。但这个可能,就很吓人了。
在我看来,如果最后真让这届国会搞联合政府,只能得出结论自由党和新民主党都挺不要脸的。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席次太少,两党加起来,还比保守党少三十多个席位,最后只能靠对联邦事务漠不关心的魁人党才成事。当然,前提还是要怪哈珀去砸人家的锅,投票补贴一取消,第一个破产的就是魁人党。
哈珀同学,在有一点上,和布什同学很象,认准了"正确"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底,俗称"一根筋"。所以,哈珀周五的第一反应是痛斥自由党,指责迪昂选输了还想当总理。并且发动党机器,鼓励选民去骂自由党和新民主党。但是,哈珀忘了,国会里面不是由选民投票的。对这些反对党议员来说,挨几句骂,总比"亡党"强。再说,选民记忆力也差,只要混过几年,不就又是一条好汉么。
哈珀虽然一根筋,但是不傻,他也知道这不信任案通过以后会是个什么结果,所以决定先拖一个星期再说。但三个反对党现在是铁了心要干,周六据说又凑在一起搞密室交易。
哇塞,你能想象迪昂靠着不到四分之一的席位当总理么?你能想象雷顿这个家伙当财政部长替加拿大人花钱么?你能想象魁人党的那谁(他都不关心联邦的事情,凭什么要我关心他的名字)也混进联邦政府当官么?
不要吃惊,密室交易的结果,就是一切皆有可能。
今天的最新消息是,保守党折腾了周六一天,决定取消取消投票补贴,一切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但是,反对党目前仍然不买账。当然,要是立刻买账的话,就等于向全国人民承认,我们这回闹腾,就是为了这点钱。既然这个联合政府的搞法,能够逼得哈珀把伸向投票补贴的手缩回去,何不趁机让保守党多让几步呢。万一不多让几步的话,就不要脸一回,搞个联合政府。反正哈珀几年前当反对党,也和另外两个反对党一起给伍冰枝写过信,商量搞联合政府的事。选民可以骂,咱们政客之间,谁也别说谁不要脸。
台面上,当然话不能这么说,现在反对党的最新说法是模仿克林顿的口吻说:It's the economy, stupid. 听了这话,连我女儿都会说:Yeah, I was born yesterday.
别了,斯蒂芬迪安
Dion昨天终于宣布下台,这次还算有点骨气,比安省保守党的John Tory强。
Martin在06年鞠躬下台以后,自由党一共有四个人参选领袖,Dion开始排第四,最后东搞西搞居然被他爬了上来。从Dion一上台,我就看他不是很顺眼,不为什么原因,就是不顺眼。估计看他不顺眼的人还挺多,保守党的电视广告,从Dion上台以后,就一直不停的攻击Dion个人。广告数量之多,如果不知道当前政府是保守党政府,可能都会以为台上的是自由党。
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Harper就掐住了Dion的脖子,连续提出“信任投票”。熟悉加拿大议会运作的人都知道,Harper是个少数政府,通过议案一定需要反对党的支持。而Harper的一些重要议案,比如阿富汗问题,都是无法得到三个反对党支持的。于是,Harper就抛出“信任投票”,一旦信任投票无法通过,议会就将立刻进行大选。Dion在这时候,开始显出他政客软弱的一面。民调显示,如果当时提前进行大选,自由党的席位会减少。因为害怕提前大选丢掉些许席位,Dion居然发出了“反对议案但不投反对票”的声音。于是,Harper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信任投票”。而Dion率领的自由党,也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缺席投票,从而使得Harper受非议的议案一项接一项的通过。
从这个时候,我就正式给Dion冠上一个"LOSER"的帽子。
Loser是没有前途的,跟着Loser混,也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自由党从一开始选出Dion,就注定了失败。我原以为这次的大选,是Dion终于被Harper逼到了墙角,终于受不了而愤起反抗。结果没想到,是Harper主动提出了大选。哇塞,作人失败如此,连最后的脸面都保不住。
在中间偏左的自由党里面,Dion代表的是最左的那批人。这次大选提出的Green Shift (Carbon Tax),也是从更左的绿党那边抄来的,只有左翼的自由党人支持。如果按照省份来划分,可能只有BC和魁省才会支持这个计划。虽然人人都认为Green Shift没有前途,而留在Dion血管里左翼的血让他坚持搞下去,最后彻底输掉了大选。可悲的是,大选刚结束,Dion刚宣布下台,那个 thegreenshift.ca的网站就没了,颇有人走茶凉的意味。
现在新闻又开始分析,不管是Bob Rae还是Michael Ignatieff,自由党终于要迎来一个来自多伦多的领袖了,一片欢欣鼓舞的气氛。
安啦,谁上都比Dion强。
Martin在06年鞠躬下台以后,自由党一共有四个人参选领袖,Dion开始排第四,最后东搞西搞居然被他爬了上来。从Dion一上台,我就看他不是很顺眼,不为什么原因,就是不顺眼。估计看他不顺眼的人还挺多,保守党的电视广告,从Dion上台以后,就一直不停的攻击Dion个人。广告数量之多,如果不知道当前政府是保守党政府,可能都会以为台上的是自由党。
从去年这个时候开始,Harper就掐住了Dion的脖子,连续提出“信任投票”。熟悉加拿大议会运作的人都知道,Harper是个少数政府,通过议案一定需要反对党的支持。而Harper的一些重要议案,比如阿富汗问题,都是无法得到三个反对党支持的。于是,Harper就抛出“信任投票”,一旦信任投票无法通过,议会就将立刻进行大选。Dion在这时候,开始显出他政客软弱的一面。民调显示,如果当时提前进行大选,自由党的席位会减少。因为害怕提前大选丢掉些许席位,Dion居然发出了“反对议案但不投反对票”的声音。于是,Harper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信任投票”。而Dion率领的自由党,也就一而再,再而三的缺席投票,从而使得Harper受非议的议案一项接一项的通过。
从这个时候,我就正式给Dion冠上一个"LOSER"的帽子。
Loser是没有前途的,跟着Loser混,也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自由党从一开始选出Dion,就注定了失败。我原以为这次的大选,是Dion终于被Harper逼到了墙角,终于受不了而愤起反抗。结果没想到,是Harper主动提出了大选。哇塞,作人失败如此,连最后的脸面都保不住。
在中间偏左的自由党里面,Dion代表的是最左的那批人。这次大选提出的Green Shift (Carbon Tax),也是从更左的绿党那边抄来的,只有左翼的自由党人支持。如果按照省份来划分,可能只有BC和魁省才会支持这个计划。虽然人人都认为Green Shift没有前途,而留在Dion血管里左翼的血让他坚持搞下去,最后彻底输掉了大选。可悲的是,大选刚结束,Dion刚宣布下台,那个 thegreenshift.ca的网站就没了,颇有人走茶凉的意味。
现在新闻又开始分析,不管是Bob Rae还是Michael Ignatieff,自由党终于要迎来一个来自多伦多的领袖了,一片欢欣鼓舞的气氛。
安啦,谁上都比Dion强。
即刻毁灭,阅后即焚,还是CIA光碟离奇失窃案?(SPOILER ALERT)
昨日无聊,飞快干完一天的活以后溜出去看了场电影 - Burn after reading。选择这场电影的原因很简单,只有它是中午就开始放映而且时间也不太长。误打误撞之下,孰料竟看到了若干月以来最精彩的一部的电影,以及最多的大牌演员。
回家搜了一下,发现原来这电影是Coen兄弟编剧导演,这才明白为什么这部看上去“小制作”的片子云集了好几个大牌演员,原来都是奔着大奖去的。
这种电影有一点不好,直到电影结束,我也没太搞清楚到底谁才是男主角。落魄的前CIA雇员-John Malkovich?沉迷于性的花心中年男-George Clooney?追求刺激的健身教练-Brad Pitt?在Yahoo Movie看来,皮特是电影最大的卖点,所以用了他流鼻血的大头照做海报。
不过在我看来,女主角Frances McDormand才是这电影最出彩的部分,把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中年妇女活灵活现的演出来了。虽然其他几个人物也都挣扎在中年的泥沼中,但最让我震撼的还是看到她饰演的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Linda。
这个片子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对所有的人物,特别是主角没有一丝的怜悯。
Linda网上精挑细选来两个的约会对象,第一个是她非常不满意的,长的不好看,没有幽默感,吃饭的时候双方也没话说,虽然最后还是上了床,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结了婚的中年男。第二个是她非常满意的,长相英俊,有幽默感,而且还会发明性玩具,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结了婚的中年男。
最讽刺的是,在Linda看来无比重要的手术,无比重要的情报,无比重要的人,在其他人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虽然Linda为了达到了目的,作出了很多很疯狂的举动,也送掉了好几个人的命。但最终她拿到钱的原因,只是因为别人嫌她“麻烦”,并且对她无比重要的钱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豆弟说电影片名可以成为文化的隔阂,那么这部电影中文译名是什么呢?按照传统来看,大陆喜欢简单的翻译,台湾喜欢文雅的翻译,香港喜欢市场化的乱起一个。以下就是我找到的几个译名:《阅后即焚》,《即刻毁灭》,《CIA光碟离奇失窃案》,当然还有一个最搞的《布莱德彼特之即刻毁灭》。
回家搜了一下,发现原来这电影是Coen兄弟编剧导演,这才明白为什么这部看上去“小制作”的片子云集了好几个大牌演员,原来都是奔着大奖去的。
这种电影有一点不好,直到电影结束,我也没太搞清楚到底谁才是男主角。落魄的前CIA雇员-John Malkovich?沉迷于性的花心中年男-George Clooney?追求刺激的健身教练-Brad Pitt?在Yahoo Movie看来,皮特是电影最大的卖点,所以用了他流鼻血的大头照做海报。
不过在我看来,女主角Frances McDormand才是这电影最出彩的部分,把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中年妇女活灵活现的演出来了。虽然其他几个人物也都挣扎在中年的泥沼中,但最让我震撼的还是看到她饰演的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Linda。
这个片子是典型的黑色幽默,对所有的人物,特别是主角没有一丝的怜悯。
Linda网上精挑细选来两个的约会对象,第一个是她非常不满意的,长的不好看,没有幽默感,吃饭的时候双方也没话说,虽然最后还是上了床,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个结了婚的中年男。第二个是她非常满意的,长相英俊,有幽默感,而且还会发明性玩具,但她不知道的是,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结了婚的中年男。
最讽刺的是,在Linda看来无比重要的手术,无比重要的情报,无比重要的人,在其他人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虽然Linda为了达到了目的,作出了很多很疯狂的举动,也送掉了好几个人的命。但最终她拿到钱的原因,只是因为别人嫌她“麻烦”,并且对她无比重要的钱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豆弟说电影片名可以成为文化的隔阂,那么这部电影中文译名是什么呢?按照传统来看,大陆喜欢简单的翻译,台湾喜欢文雅的翻译,香港喜欢市场化的乱起一个。以下就是我找到的几个译名:《阅后即焚》,《即刻毁灭》,《CIA光碟离奇失窃案》,当然还有一个最搞的《布莱德彼特之即刻毁灭》。
一级谋杀 VS 二级谋杀
猪场碎尸案这几天终于判了。虽然还存在上诉的可能,但从目前的结果看,被告肯定要坐一辈子监狱了。判决结果出来以后,大众关注的大概就是一级谋杀罪名不成立和二级谋杀罪名成立了。
在加拿大,谋杀罪名分成两级,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法律条文对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有比较详细而饶嘴的定义。本人不是法律界人士,只从自己的理解来试举几个例子说明:
1. 甲欠乙一百块钱,乙向甲逼债。甲于是买了把刀,约乙到家中讨论还钱事宜。等乙进门以后,把乙一刀刺死。这是一级谋杀罪,有计划有动机。
2. 甲欠乙一百块钱,乙向甲逼债。甲约乙到家中讨论还钱事宜。在谈判过程中双方言语不合,甲于是动了杀心,趁乙不备拿刀把乙一刀刺死。这是二级谋杀罪,没计划有动机。
3. 甲欠乙一百块钱,乙向甲逼债。甲约乙到家中讨论还钱事宜。谈判过程中双方起了争执,争斗中甲拿刀把乙一刀刺死。这是杀人罪,没计划没动机。
以上是谋杀罪和杀人罪定义的大原则,还有几种情况,符合一级谋杀的定义:
4. 乙是警察,甲故意杀死了乙。这是一级谋杀罪。
5. 甲先绑架了乙,然后杀死了乙。这是一级谋杀罪。
6. 甲被丙雇佣,然后杀死了乙。这是一级谋杀罪。
当然,以上都是理论和假设,实际的案子要看具体的证据和控辩双方的攻防过程。
以这次的农场碎尸案为例。从大众观感上看,这案子判成一级谋杀罪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最后陪审团判了二级谋杀罪,让人大跌眼睛。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我没有仔细关注过这个案子,仅从最近一两天的新闻来判断。检方的证据很有可能不够支撑一级谋杀罪,甚至二级谋杀都存在无罪的可能性。
首先,陪审团最后判定一级谋杀不成立而二级谋杀成立,说明检方同时控告了一级谋杀罪和二级谋杀罪这两项罪名。一般如果检方的证据非常强的话,一级谋杀就可以了。但检方可能担心如果一级谋杀不成立的话,被告最后就是无罪释放,所以同时控告二级谋杀作为双保险。
从最后的结果看,二级谋杀也确实成了检方的保险。其实如果从陪审团心理分析的话,如果有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两项罪名,在证据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陪审团会倾向于判轻罪。但针对本案,如果检方冒险只控告一级谋杀的话,陪审团在不认为被告无罪的情况下,也有极大的可能会判一级谋杀有罪。但因为六项谋杀控罪加起来,两级谋杀其实最后判的结果实际上没有区别,所以检方不会去冒这个险。
其次,在陪审团最后讨论证据的时候,他们询问法官if it concluded Pickton was involved "indirectly" could it find that he caused the death of any or all of the women.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有至少一个陪审员在当时认为,双方的证据显示,被告可能是"indirectly"涉案。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了,检方的证据没有强到让所有的陪审员都没有疑虑。
法官稍后跟陪审团解释:they were required to find Pickton killed the women or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ir deaths. 则说明检方的证据仍旧能够使陪审团相信,被告至少是"actively participated" 涉案。
总的说来,这个案子的辩方律师是比较厉害的,成功的打掉了一级谋杀的罪名。而对检方和受害人家属来说,二级谋杀罪名成立,也是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结果。
最后提一下,而在美国一部分州,这种系列杀人,就属于一级谋杀的定义。如果加拿大也是这样的话,这个案子根本没有讨论二级谋杀的余地,直接就是一级谋杀了。
在加拿大,谋杀罪名分成两级,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法律条文对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有比较详细而饶嘴的定义。本人不是法律界人士,只从自己的理解来试举几个例子说明:
1. 甲欠乙一百块钱,乙向甲逼债。甲于是买了把刀,约乙到家中讨论还钱事宜。等乙进门以后,把乙一刀刺死。这是一级谋杀罪,有计划有动机。
2. 甲欠乙一百块钱,乙向甲逼债。甲约乙到家中讨论还钱事宜。在谈判过程中双方言语不合,甲于是动了杀心,趁乙不备拿刀把乙一刀刺死。这是二级谋杀罪,没计划有动机。
3. 甲欠乙一百块钱,乙向甲逼债。甲约乙到家中讨论还钱事宜。谈判过程中双方起了争执,争斗中甲拿刀把乙一刀刺死。这是杀人罪,没计划没动机。
以上是谋杀罪和杀人罪定义的大原则,还有几种情况,符合一级谋杀的定义:
4. 乙是警察,甲故意杀死了乙。这是一级谋杀罪。
5. 甲先绑架了乙,然后杀死了乙。这是一级谋杀罪。
6. 甲被丙雇佣,然后杀死了乙。这是一级谋杀罪。
当然,以上都是理论和假设,实际的案子要看具体的证据和控辩双方的攻防过程。
以这次的农场碎尸案为例。从大众观感上看,这案子判成一级谋杀罪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最后陪审团判了二级谋杀罪,让人大跌眼睛。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我没有仔细关注过这个案子,仅从最近一两天的新闻来判断。检方的证据很有可能不够支撑一级谋杀罪,甚至二级谋杀都存在无罪的可能性。
首先,陪审团最后判定一级谋杀不成立而二级谋杀成立,说明检方同时控告了一级谋杀罪和二级谋杀罪这两项罪名。一般如果检方的证据非常强的话,一级谋杀就可以了。但检方可能担心如果一级谋杀不成立的话,被告最后就是无罪释放,所以同时控告二级谋杀作为双保险。
从最后的结果看,二级谋杀也确实成了检方的保险。其实如果从陪审团心理分析的话,如果有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两项罪名,在证据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陪审团会倾向于判轻罪。但针对本案,如果检方冒险只控告一级谋杀的话,陪审团在不认为被告无罪的情况下,也有极大的可能会判一级谋杀有罪。但因为六项谋杀控罪加起来,两级谋杀其实最后判的结果实际上没有区别,所以检方不会去冒这个险。
其次,在陪审团最后讨论证据的时候,他们询问法官if it concluded Pickton was involved "indirectly" could it find that he caused the death of any or all of the women.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有至少一个陪审员在当时认为,双方的证据显示,被告可能是"indirectly"涉案。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了,检方的证据没有强到让所有的陪审员都没有疑虑。
法官稍后跟陪审团解释:they were required to find Pickton killed the women or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ir deaths. 则说明检方的证据仍旧能够使陪审团相信,被告至少是"actively participated" 涉案。
总的说来,这个案子的辩方律师是比较厉害的,成功的打掉了一级谋杀的罪名。而对检方和受害人家属来说,二级谋杀罪名成立,也是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结果。
最后提一下,而在美国一部分州,这种系列杀人,就属于一级谋杀的定义。如果加拿大也是这样的话,这个案子根本没有讨论二级谋杀的余地,直接就是一级谋杀了。
我的沙滩车 - Saturn ION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四年过去了,我的第一辆车Saturn ION也到期还给了GM。四年开了接近十万公里,对这辆ION还是有那么一点感情,写点东西纪念一下吧。
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不是我开过的第一辆车。我开的第一辆车是辆手动捷达,是在国内一个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土场子上学习起步停车直行转弯。半小时过后已经吃了一肚子土,只学会了跑直线,于是放弃学习手动车。这么短的时间,对捷达的印象也就是一个方向盘四个轮子而已。
到了自己买车的时候,我其实对车仍然没什么了解。有次在广告上看到Saturn ION Quad Coupe的广告,它的车门能象立柜门一样对开,觉得很新鲜。跑到Dealer那里试了试车,感觉挺好,再加上GM对新移民的信用审核也没那么挑剔,就lease了一辆。
四年开下来,这辆沙滩车(伪劣给起的外号)的各种特性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它车门的设计。一般Coupe车最不方便的就是后座上下人的时候,需要放倒前面的座椅。有了这个立柜门以后,就没这个问题了。前门打开,后门反方向打开,司机乘客可以同时上下车。我记得同年的车里面,还有Honda Element也是这样的设计,印象中也见过一辆跑车是这样的门,但不记得是什么车了,2008的Mini Clubman和Volkswagen的Spaceup概念车也用上了这样的立柜门。Clubman甚至连后面的门,也是双开门立柜式设计。
ION的门还有一个特点是Saturn特有的塑料车身设计。Nissan有一个广告,一辆车停在那,旁边小孩的篮球砸在车上,结果被车主一箭射来把篮球订在地上,强调Nissan车主爱惜车。Saturn有一个类似广告,一辆车停在那,先是有小孩用球打,然后有自行车撞上来,最后是车主失恋用脑袋撞车门,强调车身不会任何损伤。这点确实,我的车四年了在停车场受了不少伤,但只是在漆上留下刮痕,车身不会瘪进去,也没有金属部分露在外面导致生锈。
除了立柜门,ION的外型设计我认为并不特别出众。从外面上看,ION是个胖胖的小车,它的尾部是这几年中型车比较流行的大屁股设计(比如新款 Altima)。我觉得视觉上一般,但我老婆很喜欢这种设计。相反,我比较喜欢ION内部那些运动型车元素的设计,比如仪表盘中置,比如座椅的头部支撑是中空的设计。仪表盘中置有点争议,不喜欢这个设计的人,是真不喜欢,我觉得挺好。
在这些内部设计中,值得一提的是ION的小方向盘。有ION车主比喻说像是碰碰车的方向盘,当然没有那么小,只比普通小车方向盘小一号而已。小方向盘,使得ION的转向系统显得更加灵活,变线或转弯反应更快。在我开过的所有车里面,只有VW的New Beetle比ION要灵活。唯一的问题是开惯了别的车,第一次上手有点别扭。
ION Quad Coupe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特性是它的VTi变速箱。本来一直没觉得这个特性有什么,后来有一次开Chevrolet Cavalier四速自动挡的车,明显感觉到它加速到40公里时有一处停顿。再开回ION的时候,这才觉出加速的流畅来。据说这类所谓无极变速的车,相对比较省油,也可能吧。但我不是开车省油类型的司机,自己有记录的最省油的一次大概百公里六点几升油。但通常情况下即使是高速为主,我也要百公里七升多的样子。
如果要总结ION的优点,我比较喜欢的有下面几个:
动力。ION 2.2升的发动机加上VTi变速,个人感觉它的起步加速(0~60KMPH)应该在同类车里是中上水平。Ramp上高速的加速(60~100)感觉上也很平滑,不会出现那种脚下使劲,发动机轰轰响,但速度就是上不去的情况。不足之处是在高速上的加速(100~130),感觉上就有点迟钝了。在高速上,当速度保持120的时候,发动机转速2000转,车里基本上听不见发动机的声音。
悬挂。我比较喜欢ION偏硬的悬挂,不象Buick Century那样开上去象坐船一样。当然,如果自己是乘客,我也倾向于Century那样稳稳的感觉。说起来,我有时有点abuse这车的悬挂系统。夏天去钓鱼,多破的路我都硬过,在陡坡上三点调头的事也干过。
质量。才开了四年十万公里,如果质量有问题就说不过去了。除了正常保养,我只花过两个灯泡的钱,因为两个前转向灯泡在七万公里左右的时候,先后憋掉。再有就是轮胎被玻璃扎了,换了两个轮胎。我的这辆ION是04款的,是这个车型的第二年,出厂后不久就和03款的一起被Saturn召回一次。一个原因是电动窗在熄火开门后仍然能够被操控,对于儿童是个安全隐患,另一个原因是一个跟油箱指示器有关的部件被召回。
价格。对大部分车主来说,这都是他们车的优点,嫌贵谁买。ION的价格,在同类车中属于中等偏便宜的。当年我试车的时候,最便宜的是Pontiac Sunfire。但Sunfire最大的问题是车厢里面做工粗糙且玩具少,如果我是单身,为省钱就买一个最低配置的Sunfire,手动窗手动门没空调都不是问题。05年ION改版以后,价格又降了一点,但许多东西都变了,比如VTi变速箱就不再采用了。
空间。ION属于Compact Size的Coupe车,内部空间做得还不错。我坐在后座,感觉比坐其他一些小型Sedan的后座空间要大,腿都能伸得比较开。唯一的问题是,这款 Coupe只设计了两个后座,中间那个变成了放杯子的地方,这样一车最多只能坐四个人。后背箱空间也还可以,只是有两根支撑杆,我觉得角度设计得不好。本来能放四个轮胎的后箱空间,也因为支撑杆挡着只能放进三个去。另外ION的乘客座椅全部能放倒,并且门是对开的,所以车里很能装东西。我曾经运过2米多长的架子,也堆过好几个行李箱。
销量。这个要见仁见智了,我不喜欢开太大众化的车。如我的教练车是Toyota Corolla,应该算个不错的车,否则销量没那么大,但我觉得它开起来没什么特点。ION的销量不大,据说刚开始的两年,两辆ION在街上遇见了还要打招呼。想象一下要是两个Corolla见面也要打招呼,司机都要累死了。这两年据说Toyota Prius的车主之间还是要见面打招呼的。但厂家明显不认为销量少是个优点,Saturn这两年车型大换血,车型寿命超过2年的,只剩ION,而且在08 年也要被Opel的Astra代替。
这辆ION还给GM以后,估计已经被dealer投放到了旧车市场,不知道我在路上遇到这辆车,还能不能认出它来。
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不是我开过的第一辆车。我开的第一辆车是辆手动捷达,是在国内一个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土场子上学习起步停车直行转弯。半小时过后已经吃了一肚子土,只学会了跑直线,于是放弃学习手动车。这么短的时间,对捷达的印象也就是一个方向盘四个轮子而已。
到了自己买车的时候,我其实对车仍然没什么了解。有次在广告上看到Saturn ION Quad Coupe的广告,它的车门能象立柜门一样对开,觉得很新鲜。跑到Dealer那里试了试车,感觉挺好,再加上GM对新移民的信用审核也没那么挑剔,就lease了一辆。
四年开下来,这辆沙滩车(伪劣给起的外号)的各种特性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它车门的设计。一般Coupe车最不方便的就是后座上下人的时候,需要放倒前面的座椅。有了这个立柜门以后,就没这个问题了。前门打开,后门反方向打开,司机乘客可以同时上下车。我记得同年的车里面,还有Honda Element也是这样的设计,印象中也见过一辆跑车是这样的门,但不记得是什么车了,2008的Mini Clubman和Volkswagen的Spaceup概念车也用上了这样的立柜门。Clubman甚至连后面的门,也是双开门立柜式设计。
ION的门还有一个特点是Saturn特有的塑料车身设计。Nissan有一个广告,一辆车停在那,旁边小孩的篮球砸在车上,结果被车主一箭射来把篮球订在地上,强调Nissan车主爱惜车。Saturn有一个类似广告,一辆车停在那,先是有小孩用球打,然后有自行车撞上来,最后是车主失恋用脑袋撞车门,强调车身不会任何损伤。这点确实,我的车四年了在停车场受了不少伤,但只是在漆上留下刮痕,车身不会瘪进去,也没有金属部分露在外面导致生锈。
除了立柜门,ION的外型设计我认为并不特别出众。从外面上看,ION是个胖胖的小车,它的尾部是这几年中型车比较流行的大屁股设计(比如新款 Altima)。我觉得视觉上一般,但我老婆很喜欢这种设计。相反,我比较喜欢ION内部那些运动型车元素的设计,比如仪表盘中置,比如座椅的头部支撑是中空的设计。仪表盘中置有点争议,不喜欢这个设计的人,是真不喜欢,我觉得挺好。
在这些内部设计中,值得一提的是ION的小方向盘。有ION车主比喻说像是碰碰车的方向盘,当然没有那么小,只比普通小车方向盘小一号而已。小方向盘,使得ION的转向系统显得更加灵活,变线或转弯反应更快。在我开过的所有车里面,只有VW的New Beetle比ION要灵活。唯一的问题是开惯了别的车,第一次上手有点别扭。
ION Quad Coupe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特性是它的VTi变速箱。本来一直没觉得这个特性有什么,后来有一次开Chevrolet Cavalier四速自动挡的车,明显感觉到它加速到40公里时有一处停顿。再开回ION的时候,这才觉出加速的流畅来。据说这类所谓无极变速的车,相对比较省油,也可能吧。但我不是开车省油类型的司机,自己有记录的最省油的一次大概百公里六点几升油。但通常情况下即使是高速为主,我也要百公里七升多的样子。
如果要总结ION的优点,我比较喜欢的有下面几个:
动力。ION 2.2升的发动机加上VTi变速,个人感觉它的起步加速(0~60KMPH)应该在同类车里是中上水平。Ramp上高速的加速(60~100)感觉上也很平滑,不会出现那种脚下使劲,发动机轰轰响,但速度就是上不去的情况。不足之处是在高速上的加速(100~130),感觉上就有点迟钝了。在高速上,当速度保持120的时候,发动机转速2000转,车里基本上听不见发动机的声音。
悬挂。我比较喜欢ION偏硬的悬挂,不象Buick Century那样开上去象坐船一样。当然,如果自己是乘客,我也倾向于Century那样稳稳的感觉。说起来,我有时有点abuse这车的悬挂系统。夏天去钓鱼,多破的路我都硬过,在陡坡上三点调头的事也干过。
质量。才开了四年十万公里,如果质量有问题就说不过去了。除了正常保养,我只花过两个灯泡的钱,因为两个前转向灯泡在七万公里左右的时候,先后憋掉。再有就是轮胎被玻璃扎了,换了两个轮胎。我的这辆ION是04款的,是这个车型的第二年,出厂后不久就和03款的一起被Saturn召回一次。一个原因是电动窗在熄火开门后仍然能够被操控,对于儿童是个安全隐患,另一个原因是一个跟油箱指示器有关的部件被召回。
价格。对大部分车主来说,这都是他们车的优点,嫌贵谁买。ION的价格,在同类车中属于中等偏便宜的。当年我试车的时候,最便宜的是Pontiac Sunfire。但Sunfire最大的问题是车厢里面做工粗糙且玩具少,如果我是单身,为省钱就买一个最低配置的Sunfire,手动窗手动门没空调都不是问题。05年ION改版以后,价格又降了一点,但许多东西都变了,比如VTi变速箱就不再采用了。
空间。ION属于Compact Size的Coupe车,内部空间做得还不错。我坐在后座,感觉比坐其他一些小型Sedan的后座空间要大,腿都能伸得比较开。唯一的问题是,这款 Coupe只设计了两个后座,中间那个变成了放杯子的地方,这样一车最多只能坐四个人。后背箱空间也还可以,只是有两根支撑杆,我觉得角度设计得不好。本来能放四个轮胎的后箱空间,也因为支撑杆挡着只能放进三个去。另外ION的乘客座椅全部能放倒,并且门是对开的,所以车里很能装东西。我曾经运过2米多长的架子,也堆过好几个行李箱。
销量。这个要见仁见智了,我不喜欢开太大众化的车。如我的教练车是Toyota Corolla,应该算个不错的车,否则销量没那么大,但我觉得它开起来没什么特点。ION的销量不大,据说刚开始的两年,两辆ION在街上遇见了还要打招呼。想象一下要是两个Corolla见面也要打招呼,司机都要累死了。这两年据说Toyota Prius的车主之间还是要见面打招呼的。但厂家明显不认为销量少是个优点,Saturn这两年车型大换血,车型寿命超过2年的,只剩ION,而且在08 年也要被Opel的Astra代替。
这辆ION还给GM以后,估计已经被dealer投放到了旧车市场,不知道我在路上遇到这辆车,还能不能认出它来。
雪胎ABC
一年一度的冬天又到了,广大驾驶员朋友也到了考虑换雪胎的时候。(这么开头,是因为本人在公社广播站干过。)
该不该换雪胎,见仁见智。我觉得这事儿要分两个位面讨论。(注:如果不明不白位面什么意思,说明你玄幻小说看得太少。)
首先,雪胎在冬天有没有用?答案是当然有用。雪胎不同于四季胎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低温情况下比四季胎要软,从而保持了路面摩擦力,这也是为什么雪胎也叫冬季胎的原因。另一个方面是雪胎花纹的设计和特殊材料的应用增加了湿地和冰面的抓地能力。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因为雪胎和四季胎在冬季路面上这两方面的差别,不是通过驾驶者的技术能弥补的。除非汽车跟自行车一样,能拿脚底帮助减速。倒是ABS的功能可以通过脚底下的功夫来代替。
其次,雪胎在冬天用处大不大?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换成雪胎在冬天值不值才好。假设安省政府忽然抽疯,每年免费给所有车辆更换雪胎,或者橡胶技术忽然突飞猛进,轮胎开始在一元店销售,我想即使认为雪胎用处不大的人都会去换雪胎的。而在一些没有雪胎无法出门的地区,也不会有人讨论这个话题。所以,这个话题其实就是主要就是雪胎的性价比问题。
那么把问题重新问一下:在大多伦多地区,换雪胎到底值不值?以下以我个人的经历来做个判断。
大多地区的冬天驾驶,可以认为从十一月开始,到四月结束。从全部时间的路面状况来看,大概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干燥路面(雪胎这种情况可有可无),百分之十的时间是湿路面(雪胎这种情况很有用),百分之十的时间是覆盖雪的路面(雪胎这时候是必需的),再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情况是路面有冰(雪胎这时候是必需的)的情况。当然每年天气都不一样,象去年的雪量就很小。(据说是因为这两年换雪胎的人多了)
接下来要算一下换雪胎的费用,因为轮胎的价格跟尺寸很有关系,也跟品牌和型号关系非常大,所以只能举例来算。
以我家的第一辆车为例,我一共开了四年约十万公里。第一年从CanadianTire买的Nordic IceTrac雪胎,算下来大概税后一百块钱一条(当时有个第二个轮胎半价的优惠),总费用是四百块钱。每次的安装和平衡,有时在Walmart做有时在 CT做,平均每次八十块钱,四年一共八次六百四十块钱。这样算下来,四年一共一千零四十块钱。因为是lease车,所以开了四年就还掉,轮胎拿给 CanadianTire回收掉。算下来每年费用是两百六十块钱。
再来看我家的第二辆车,同样是lease车,不同的是这次我买了wheel(也叫rim)。轮胎我是从Costco买的Michelin X-Ice,每条大概税后一百七十块钱(算上四个轮胎有六十块钱的Rebate),wheel每个大概税后七十块钱,这样总费用是九百六十块钱。因为 Costco有免费安装和平衡,并且我也能自己换轮胎,所以每年的换轮胎费用省掉了。也按开四年算,每年费用是两百四十块钱。
再来看我家的第三辆车。轮胎是从Tirerack订的Dunlop Winter Sport 3D,每条美金价格一百块钱,算上wheel、运费、关税,GST和PST,总费用是一千。因为这一次是买的车,所以不存在四年之后还掉的情况。按照我第一辆车的使用情况,雪胎应该可以用五年,那么每年费用是两百块钱。
从上面计算的结果来看,换雪胎的费用应该是每年两百到三百之间。问题回来了,值不值?
其实,对于lease车说,还有个问题需要考虑。lease车还车的时候需要检查轮胎是否磨损太严重,十万公里的轮胎,据说有可能会被认为磨损严重,而被要求换上新轮胎。但用上雪胎以后,因为一年中有半年的里程是雪胎,所以原厂的四季胎只用了五万公里,是不需要换的。这样,就能够在还车的时候省下一笔钱。这应该算是机会成本之一。
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每年二三百的费用也可以看做是机会成本。在四季胎出事故而雪胎不出事故的情况下,能够节省的费用。只要每年雪胎能够减少一次事故的机会,应该就是值。
还以我个人经验看。我的第一辆车的第一个冬天,一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换雪胎,就出过两次事故(当然因为我那年没换雪胎,雪也比较厉害)。第一次是在小路雪地上失控,蛇行几十米后控制住,万幸没有撞上对面的车或者路边的树。第二次是在进入左转线后(没有清理积雪),因为刹车距离太长而导致追尾,运气的是对方车高且车底有备胎缓冲,双方的车都没什么事。
但我知道,运气不是每次都有,而一旦有事故,最起码的损失也要五百以上。还是举例,有次下雨天,我在等绿灯的时候被后面的车追尾,我的车仅bumper受损,修车加租车也花了保险公司七百多块。他的车花了多少钱或者保险涨了多少钱我不知道,但看上去比我的损坏严重。
所以出了两次事故以后,我就换上雪胎,而且成了雪胎的坚定拥护者。对于雪胎的选择,我也顺便聊聊自己的心得。因为Speed曾经写过轮胎的文章(http://www.rolia.net/f/post.php?pno=1837793),有关轮胎的基础知识部分我就不罗嗦了,就专门说一下跟雪胎有关的部分。
首先选雪胎,要看好车型和所需要的尺寸。不是每种轮胎都有对应每一种车型需要的尺寸,很有可能看好某种的轮胎,就是没法用在自己的车上。而通常每种车型,在标准尺寸之外,也有那么一两种可替代的尺寸,具体的要看车的手册,或者很多轮胎网站也提供了通过车型选择轮胎尺寸的功能。
今天的雪胎市场,把雪胎分成两个主要大类,Performance Winter和vs Studless Winter。Studless在雪胎市场上占主流地位,它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雪地和冰面摩擦。但Studless的缺点在干燥路面也很明显,噪音大,磨损快,路面反应慢。所以Studless轮胎的速度上限通常都是P或者Q。Performance Winter的出现是因为欧洲有不限速的公路,各厂家选择在轮胎中加入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或技术,提高了速度上限,当然同时也牺牲了一些雪地和冰面摩擦。至于要选择哪一种,要看自己的车型以及驾驶需要。比如我选Michelin X-Ice(Studless)的时候,是因为这辆车是SUV,并且绝大多数时候是local驾驶。我选Dunlop Winter Sport 3D(Performance)的时候,是因为这辆车是中型Sedan,并且绝大多数时候是highway驾驶。
特别提一下,除了上述两种以外,芬兰的nokian出产所谓的all weather的轮胎,除了提供雪胎的性能以外,也能够同时在夏天使用。因为普通雪胎不适于在夏天使用,所以很多人把这种轮胎作为四季胎的替代品。因为我本人没有驾驶经验,不对它过多评论,只说一下雪胎在夏天使用的坏处。首先是雪胎比较软,在夏天干燥路面磨损非常严重,同时因为摩擦力大油耗也比较高,当然噪音也是个问题。
至于选择雪胎的品牌或者型号,首先要说市场上的雪胎,因为有固定的标准,所以区别不是非常大。如果要做详细比较,可以看各轮胎网站上的测试文章。一般对于雪胎的测试,分为路面测试和冰面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起步时间,刹车距离,转弯模拟等等。大多地区的冬天,基本上可以参考路面测试的结果,冰面只会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出现。
另外也可以看用户的评价,如果非常多的用户有相同的评价,可以作为自己的参考。比如,绝大多数人认为Bridgestone的雪胎系列冰面表现最好,但是磨损也非常厉害。再比如很多用户认为Consumer Reports在轮胎测试方面做的不够专业,而各轮胎网站则只测试自己销售的轮胎。
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厂商,不同的型号在性能上也有区别。这里就大致说一下我对于几个用过的品牌和型号的感受。
Nordic IceTrac,特点是:价格便宜,偏软,噪音大,磨损快,个人感觉质量还行。在开到第四年夏天以后,为了省钱我没有把雪胎换会四季胎,打算把雪胎开烂为止。最后还车的时候,虽然花纹没有被磨平,但在其中一条雪胎侧面发现了个小裂缝。考虑到夏天对雪胎伤害太大,所以估计正常情况下,这种轮胎寿命应该能够到六万公里吧。现在这个轮胎已经是GoodYear Nordic,在CanadianTire有售。
Michelin X-Ice,特点是:价格偏高,抓地不错,噪音大,磨损中等,个人比较喜欢这个牌子。当然,主要也是因为喜欢它的广告。这个雪胎在Costco和 CanadianTire都有,Costco包安装和平衡,但问题是Costco很死板,轮胎尺寸必须和车型标准尺寸完全一样,否则Costco不负责装到车上。
Dunlop Winter Sport 3D,特点是:价格中等,干燥路面和四季胎区别不大,噪音小。到目前为止雪地和冰面只遇到过一次,感觉还行,可能要再过几年才能有更多体会。这个轮胎在本地一些轮胎商店有卖,但价格比Tirerack高。
本次午饭时间广播到此结束,广大驾驶员朋友安全驾驶。
该不该换雪胎,见仁见智。我觉得这事儿要分两个位面讨论。(注:如果不明不白位面什么意思,说明你玄幻小说看得太少。)
首先,雪胎在冬天有没有用?答案是当然有用。雪胎不同于四季胎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低温情况下比四季胎要软,从而保持了路面摩擦力,这也是为什么雪胎也叫冬季胎的原因。另一个方面是雪胎花纹的设计和特殊材料的应用增加了湿地和冰面的抓地能力。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因为雪胎和四季胎在冬季路面上这两方面的差别,不是通过驾驶者的技术能弥补的。除非汽车跟自行车一样,能拿脚底帮助减速。倒是ABS的功能可以通过脚底下的功夫来代替。
其次,雪胎在冬天用处大不大?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换成雪胎在冬天值不值才好。假设安省政府忽然抽疯,每年免费给所有车辆更换雪胎,或者橡胶技术忽然突飞猛进,轮胎开始在一元店销售,我想即使认为雪胎用处不大的人都会去换雪胎的。而在一些没有雪胎无法出门的地区,也不会有人讨论这个话题。所以,这个话题其实就是主要就是雪胎的性价比问题。
那么把问题重新问一下:在大多伦多地区,换雪胎到底值不值?以下以我个人的经历来做个判断。
大多地区的冬天驾驶,可以认为从十一月开始,到四月结束。从全部时间的路面状况来看,大概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干燥路面(雪胎这种情况可有可无),百分之十的时间是湿路面(雪胎这种情况很有用),百分之十的时间是覆盖雪的路面(雪胎这时候是必需的),再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情况是路面有冰(雪胎这时候是必需的)的情况。当然每年天气都不一样,象去年的雪量就很小。(据说是因为这两年换雪胎的人多了)
接下来要算一下换雪胎的费用,因为轮胎的价格跟尺寸很有关系,也跟品牌和型号关系非常大,所以只能举例来算。
以我家的第一辆车为例,我一共开了四年约十万公里。第一年从CanadianTire买的Nordic IceTrac雪胎,算下来大概税后一百块钱一条(当时有个第二个轮胎半价的优惠),总费用是四百块钱。每次的安装和平衡,有时在Walmart做有时在 CT做,平均每次八十块钱,四年一共八次六百四十块钱。这样算下来,四年一共一千零四十块钱。因为是lease车,所以开了四年就还掉,轮胎拿给 CanadianTire回收掉。算下来每年费用是两百六十块钱。
再来看我家的第二辆车,同样是lease车,不同的是这次我买了wheel(也叫rim)。轮胎我是从Costco买的Michelin X-Ice,每条大概税后一百七十块钱(算上四个轮胎有六十块钱的Rebate),wheel每个大概税后七十块钱,这样总费用是九百六十块钱。因为 Costco有免费安装和平衡,并且我也能自己换轮胎,所以每年的换轮胎费用省掉了。也按开四年算,每年费用是两百四十块钱。
再来看我家的第三辆车。轮胎是从Tirerack订的Dunlop Winter Sport 3D,每条美金价格一百块钱,算上wheel、运费、关税,GST和PST,总费用是一千。因为这一次是买的车,所以不存在四年之后还掉的情况。按照我第一辆车的使用情况,雪胎应该可以用五年,那么每年费用是两百块钱。
从上面计算的结果来看,换雪胎的费用应该是每年两百到三百之间。问题回来了,值不值?
其实,对于lease车说,还有个问题需要考虑。lease车还车的时候需要检查轮胎是否磨损太严重,十万公里的轮胎,据说有可能会被认为磨损严重,而被要求换上新轮胎。但用上雪胎以后,因为一年中有半年的里程是雪胎,所以原厂的四季胎只用了五万公里,是不需要换的。这样,就能够在还车的时候省下一笔钱。这应该算是机会成本之一。
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每年二三百的费用也可以看做是机会成本。在四季胎出事故而雪胎不出事故的情况下,能够节省的费用。只要每年雪胎能够减少一次事故的机会,应该就是值。
还以我个人经验看。我的第一辆车的第一个冬天,一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换雪胎,就出过两次事故(当然因为我那年没换雪胎,雪也比较厉害)。第一次是在小路雪地上失控,蛇行几十米后控制住,万幸没有撞上对面的车或者路边的树。第二次是在进入左转线后(没有清理积雪),因为刹车距离太长而导致追尾,运气的是对方车高且车底有备胎缓冲,双方的车都没什么事。
但我知道,运气不是每次都有,而一旦有事故,最起码的损失也要五百以上。还是举例,有次下雨天,我在等绿灯的时候被后面的车追尾,我的车仅bumper受损,修车加租车也花了保险公司七百多块。他的车花了多少钱或者保险涨了多少钱我不知道,但看上去比我的损坏严重。
所以出了两次事故以后,我就换上雪胎,而且成了雪胎的坚定拥护者。对于雪胎的选择,我也顺便聊聊自己的心得。因为Speed曾经写过轮胎的文章(http://www.rolia.net/f/post.php?pno=1837793),有关轮胎的基础知识部分我就不罗嗦了,就专门说一下跟雪胎有关的部分。
首先选雪胎,要看好车型和所需要的尺寸。不是每种轮胎都有对应每一种车型需要的尺寸,很有可能看好某种的轮胎,就是没法用在自己的车上。而通常每种车型,在标准尺寸之外,也有那么一两种可替代的尺寸,具体的要看车的手册,或者很多轮胎网站也提供了通过车型选择轮胎尺寸的功能。
今天的雪胎市场,把雪胎分成两个主要大类,Performance Winter和vs Studless Winter。Studless在雪胎市场上占主流地位,它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雪地和冰面摩擦。但Studless的缺点在干燥路面也很明显,噪音大,磨损快,路面反应慢。所以Studless轮胎的速度上限通常都是P或者Q。Performance Winter的出现是因为欧洲有不限速的公路,各厂家选择在轮胎中加入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或技术,提高了速度上限,当然同时也牺牲了一些雪地和冰面摩擦。至于要选择哪一种,要看自己的车型以及驾驶需要。比如我选Michelin X-Ice(Studless)的时候,是因为这辆车是SUV,并且绝大多数时候是local驾驶。我选Dunlop Winter Sport 3D(Performance)的时候,是因为这辆车是中型Sedan,并且绝大多数时候是highway驾驶。
特别提一下,除了上述两种以外,芬兰的nokian出产所谓的all weather的轮胎,除了提供雪胎的性能以外,也能够同时在夏天使用。因为普通雪胎不适于在夏天使用,所以很多人把这种轮胎作为四季胎的替代品。因为我本人没有驾驶经验,不对它过多评论,只说一下雪胎在夏天使用的坏处。首先是雪胎比较软,在夏天干燥路面磨损非常严重,同时因为摩擦力大油耗也比较高,当然噪音也是个问题。
至于选择雪胎的品牌或者型号,首先要说市场上的雪胎,因为有固定的标准,所以区别不是非常大。如果要做详细比较,可以看各轮胎网站上的测试文章。一般对于雪胎的测试,分为路面测试和冰面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起步时间,刹车距离,转弯模拟等等。大多地区的冬天,基本上可以参考路面测试的结果,冰面只会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出现。
另外也可以看用户的评价,如果非常多的用户有相同的评价,可以作为自己的参考。比如,绝大多数人认为Bridgestone的雪胎系列冰面表现最好,但是磨损也非常厉害。再比如很多用户认为Consumer Reports在轮胎测试方面做的不够专业,而各轮胎网站则只测试自己销售的轮胎。
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厂商,不同的型号在性能上也有区别。这里就大致说一下我对于几个用过的品牌和型号的感受。
Nordic IceTrac,特点是:价格便宜,偏软,噪音大,磨损快,个人感觉质量还行。在开到第四年夏天以后,为了省钱我没有把雪胎换会四季胎,打算把雪胎开烂为止。最后还车的时候,虽然花纹没有被磨平,但在其中一条雪胎侧面发现了个小裂缝。考虑到夏天对雪胎伤害太大,所以估计正常情况下,这种轮胎寿命应该能够到六万公里吧。现在这个轮胎已经是GoodYear Nordic,在CanadianTire有售。
Michelin X-Ice,特点是:价格偏高,抓地不错,噪音大,磨损中等,个人比较喜欢这个牌子。当然,主要也是因为喜欢它的广告。这个雪胎在Costco和 CanadianTire都有,Costco包安装和平衡,但问题是Costco很死板,轮胎尺寸必须和车型标准尺寸完全一样,否则Costco不负责装到车上。
Dunlop Winter Sport 3D,特点是:价格中等,干燥路面和四季胎区别不大,噪音小。到目前为止雪地和冰面只遇到过一次,感觉还行,可能要再过几年才能有更多体会。这个轮胎在本地一些轮胎商店有卖,但价格比Tirerack高。
本次午饭时间广播到此结束,广大驾驶员朋友安全驾驶。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