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谋杀 VS 二级谋杀

猪场碎尸案这几天终于判了。虽然还存在上诉的可能,但从目前的结果看,被告肯定要坐一辈子监狱了。判决结果出来以后,大众关注的大概就是一级谋杀罪名不成立和二级谋杀罪名成立了。

在加拿大,谋杀罪名分成两级,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法律条文对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有比较详细而饶嘴的定义。本人不是法律界人士,只从自己的理解来试举几个例子说明:

1. 甲欠乙一百块钱,乙向甲逼债。甲于是买了把刀,约乙到家中讨论还钱事宜。等乙进门以后,把乙一刀刺死。这是一级谋杀罪,有计划有动机。

2. 甲欠乙一百块钱,乙向甲逼债。甲约乙到家中讨论还钱事宜。在谈判过程中双方言语不合,甲于是动了杀心,趁乙不备拿刀把乙一刀刺死。这是二级谋杀罪,没计划有动机。

3. 甲欠乙一百块钱,乙向甲逼债。甲约乙到家中讨论还钱事宜。谈判过程中双方起了争执,争斗中甲拿刀把乙一刀刺死。这是杀人罪,没计划没动机。

以上是谋杀罪和杀人罪定义的大原则,还有几种情况,符合一级谋杀的定义:

4. 乙是警察,甲故意杀死了乙。这是一级谋杀罪。
5. 甲先绑架了乙,然后杀死了乙。这是一级谋杀罪。
6. 甲被丙雇佣,然后杀死了乙。这是一级谋杀罪。

当然,以上都是理论和假设,实际的案子要看具体的证据和控辩双方的攻防过程。

以这次的农场碎尸案为例。从大众观感上看,这案子判成一级谋杀罪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最后陪审团判了二级谋杀罪,让人大跌眼睛。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我没有仔细关注过这个案子,仅从最近一两天的新闻来判断。检方的证据很有可能不够支撑一级谋杀罪,甚至二级谋杀都存在无罪的可能性。

首先,陪审团最后判定一级谋杀不成立而二级谋杀成立,说明检方同时控告了一级谋杀罪和二级谋杀罪这两项罪名。一般如果检方的证据非常强的话,一级谋杀就可以了。但检方可能担心如果一级谋杀不成立的话,被告最后就是无罪释放,所以同时控告二级谋杀作为双保险。

从最后的结果看,二级谋杀也确实成了检方的保险。其实如果从陪审团心理分析的话,如果有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两项罪名,在证据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陪审团会倾向于判轻罪。但针对本案,如果检方冒险只控告一级谋杀的话,陪审团在不认为被告无罪的情况下,也有极大的可能会判一级谋杀有罪。但因为六项谋杀控罪加起来,两级谋杀其实最后判的结果实际上没有区别,所以检方不会去冒这个险。

其次,在陪审团最后讨论证据的时候,他们询问法官if it concluded Pickton was involved "indirectly" could it find that he caused the death of any or all of the women.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有至少一个陪审员在当时认为,双方的证据显示,被告可能是"indirectly"涉案。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了,检方的证据没有强到让所有的陪审员都没有疑虑。

法官稍后跟陪审团解释:they were required to find Pickton killed the women or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ir deaths. 则说明检方的证据仍旧能够使陪审团相信,被告至少是"actively participated" 涉案。

总的说来,这个案子的辩方律师是比较厉害的,成功的打掉了一级谋杀的罪名。而对检方和受害人家属来说,二级谋杀罪名成立,也是一个完全可以接受的结果。

最后提一下,而在美国一部分州,这种系列杀人,就属于一级谋杀的定义。如果加拿大也是这样的话,这个案子根本没有讨论二级谋杀的余地,直接就是一级谋杀了。

我的沙滩车 - Saturn ION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四年过去了,我的第一辆车Saturn ION也到期还给了GM。四年开了接近十万公里,对这辆ION还是有那么一点感情,写点东西纪念一下吧。

其实严格意义上,这不是我开过的第一辆车。我开的第一辆车是辆手动捷达,是在国内一个荒无人烟一望无际的土场子上学习起步停车直行转弯。半小时过后已经吃了一肚子土,只学会了跑直线,于是放弃学习手动车。这么短的时间,对捷达的印象也就是一个方向盘四个轮子而已。

到了自己买车的时候,我其实对车仍然没什么了解。有次在广告上看到Saturn ION Quad Coupe的广告,它的车门能象立柜门一样对开,觉得很新鲜。跑到Dealer那里试了试车,感觉挺好,再加上GM对新移民的信用审核也没那么挑剔,就lease了一辆。

四年开下来,这辆沙滩车(伪劣给起的外号)的各种特性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它车门的设计。一般Coupe车最不方便的就是后座上下人的时候,需要放倒前面的座椅。有了这个立柜门以后,就没这个问题了。前门打开,后门反方向打开,司机乘客可以同时上下车。我记得同年的车里面,还有Honda Element也是这样的设计,印象中也见过一辆跑车是这样的门,但不记得是什么车了,2008的Mini Clubman和Volkswagen的Spaceup概念车也用上了这样的立柜门。Clubman甚至连后面的门,也是双开门立柜式设计。

ION的门还有一个特点是Saturn特有的塑料车身设计。Nissan有一个广告,一辆车停在那,旁边小孩的篮球砸在车上,结果被车主一箭射来把篮球订在地上,强调Nissan车主爱惜车。Saturn有一个类似广告,一辆车停在那,先是有小孩用球打,然后有自行车撞上来,最后是车主失恋用脑袋撞车门,强调车身不会任何损伤。这点确实,我的车四年了在停车场受了不少伤,但只是在漆上留下刮痕,车身不会瘪进去,也没有金属部分露在外面导致生锈。

除了立柜门,ION的外型设计我认为并不特别出众。从外面上看,ION是个胖胖的小车,它的尾部是这几年中型车比较流行的大屁股设计(比如新款 Altima)。我觉得视觉上一般,但我老婆很喜欢这种设计。相反,我比较喜欢ION内部那些运动型车元素的设计,比如仪表盘中置,比如座椅的头部支撑是中空的设计。仪表盘中置有点争议,不喜欢这个设计的人,是真不喜欢,我觉得挺好。

在这些内部设计中,值得一提的是ION的小方向盘。有ION车主比喻说像是碰碰车的方向盘,当然没有那么小,只比普通小车方向盘小一号而已。小方向盘,使得ION的转向系统显得更加灵活,变线或转弯反应更快。在我开过的所有车里面,只有VW的New Beetle比ION要灵活。唯一的问题是开惯了别的车,第一次上手有点别扭。

ION Quad Coupe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特性是它的VTi变速箱。本来一直没觉得这个特性有什么,后来有一次开Chevrolet Cavalier四速自动挡的车,明显感觉到它加速到40公里时有一处停顿。再开回ION的时候,这才觉出加速的流畅来。据说这类所谓无极变速的车,相对比较省油,也可能吧。但我不是开车省油类型的司机,自己有记录的最省油的一次大概百公里六点几升油。但通常情况下即使是高速为主,我也要百公里七升多的样子。

如果要总结ION的优点,我比较喜欢的有下面几个:

动力。ION 2.2升的发动机加上VTi变速,个人感觉它的起步加速(0~60KMPH)应该在同类车里是中上水平。Ramp上高速的加速(60~100)感觉上也很平滑,不会出现那种脚下使劲,发动机轰轰响,但速度就是上不去的情况。不足之处是在高速上的加速(100~130),感觉上就有点迟钝了。在高速上,当速度保持120的时候,发动机转速2000转,车里基本上听不见发动机的声音。

悬挂。我比较喜欢ION偏硬的悬挂,不象Buick Century那样开上去象坐船一样。当然,如果自己是乘客,我也倾向于Century那样稳稳的感觉。说起来,我有时有点abuse这车的悬挂系统。夏天去钓鱼,多破的路我都硬过,在陡坡上三点调头的事也干过。

质量。才开了四年十万公里,如果质量有问题就说不过去了。除了正常保养,我只花过两个灯泡的钱,因为两个前转向灯泡在七万公里左右的时候,先后憋掉。再有就是轮胎被玻璃扎了,换了两个轮胎。我的这辆ION是04款的,是这个车型的第二年,出厂后不久就和03款的一起被Saturn召回一次。一个原因是电动窗在熄火开门后仍然能够被操控,对于儿童是个安全隐患,另一个原因是一个跟油箱指示器有关的部件被召回。

价格。对大部分车主来说,这都是他们车的优点,嫌贵谁买。ION的价格,在同类车中属于中等偏便宜的。当年我试车的时候,最便宜的是Pontiac Sunfire。但Sunfire最大的问题是车厢里面做工粗糙且玩具少,如果我是单身,为省钱就买一个最低配置的Sunfire,手动窗手动门没空调都不是问题。05年ION改版以后,价格又降了一点,但许多东西都变了,比如VTi变速箱就不再采用了。

空间。ION属于Compact Size的Coupe车,内部空间做得还不错。我坐在后座,感觉比坐其他一些小型Sedan的后座空间要大,腿都能伸得比较开。唯一的问题是,这款 Coupe只设计了两个后座,中间那个变成了放杯子的地方,这样一车最多只能坐四个人。后背箱空间也还可以,只是有两根支撑杆,我觉得角度设计得不好。本来能放四个轮胎的后箱空间,也因为支撑杆挡着只能放进三个去。另外ION的乘客座椅全部能放倒,并且门是对开的,所以车里很能装东西。我曾经运过2米多长的架子,也堆过好几个行李箱。

销量。这个要见仁见智了,我不喜欢开太大众化的车。如我的教练车是Toyota Corolla,应该算个不错的车,否则销量没那么大,但我觉得它开起来没什么特点。ION的销量不大,据说刚开始的两年,两辆ION在街上遇见了还要打招呼。想象一下要是两个Corolla见面也要打招呼,司机都要累死了。这两年据说Toyota Prius的车主之间还是要见面打招呼的。但厂家明显不认为销量少是个优点,Saturn这两年车型大换血,车型寿命超过2年的,只剩ION,而且在08 年也要被Opel的Astra代替。

这辆ION还给GM以后,估计已经被dealer投放到了旧车市场,不知道我在路上遇到这辆车,还能不能认出它来。

雪胎ABC

一年一度的冬天又到了,广大驾驶员朋友也到了考虑换雪胎的时候。(这么开头,是因为本人在公社广播站干过。)

该不该换雪胎,见仁见智。我觉得这事儿要分两个位面讨论。(注:如果不明不白位面什么意思,说明你玄幻小说看得太少。)

首先,雪胎在冬天有没有用?答案是当然有用。雪胎不同于四季胎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低温情况下比四季胎要软,从而保持了路面摩擦力,这也是为什么雪胎也叫冬季胎的原因。另一个方面是雪胎花纹的设计和特殊材料的应用增加了湿地和冰面的抓地能力。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太多讨论的必要,因为雪胎和四季胎在冬季路面上这两方面的差别,不是通过驾驶者的技术能弥补的。除非汽车跟自行车一样,能拿脚底帮助减速。倒是ABS的功能可以通过脚底下的功夫来代替。

其次,雪胎在冬天用处大不大?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换成雪胎在冬天值不值才好。假设安省政府忽然抽疯,每年免费给所有车辆更换雪胎,或者橡胶技术忽然突飞猛进,轮胎开始在一元店销售,我想即使认为雪胎用处不大的人都会去换雪胎的。而在一些没有雪胎无法出门的地区,也不会有人讨论这个话题。所以,这个话题其实就是主要就是雪胎的性价比问题。

那么把问题重新问一下:在大多伦多地区,换雪胎到底值不值?以下以我个人的经历来做个判断。

大多地区的冬天驾驶,可以认为从十一月开始,到四月结束。从全部时间的路面状况来看,大概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干燥路面(雪胎这种情况可有可无),百分之十的时间是湿路面(雪胎这种情况很有用),百分之十的时间是覆盖雪的路面(雪胎这时候是必需的),再有不到百分之一的情况是路面有冰(雪胎这时候是必需的)的情况。当然每年天气都不一样,象去年的雪量就很小。(据说是因为这两年换雪胎的人多了)

接下来要算一下换雪胎的费用,因为轮胎的价格跟尺寸很有关系,也跟品牌和型号关系非常大,所以只能举例来算。

以我家的第一辆车为例,我一共开了四年约十万公里。第一年从CanadianTire买的Nordic IceTrac雪胎,算下来大概税后一百块钱一条(当时有个第二个轮胎半价的优惠),总费用是四百块钱。每次的安装和平衡,有时在Walmart做有时在 CT做,平均每次八十块钱,四年一共八次六百四十块钱。这样算下来,四年一共一千零四十块钱。因为是lease车,所以开了四年就还掉,轮胎拿给 CanadianTire回收掉。算下来每年费用是两百六十块钱。

再来看我家的第二辆车,同样是lease车,不同的是这次我买了wheel(也叫rim)。轮胎我是从Costco买的Michelin X-Ice,每条大概税后一百七十块钱(算上四个轮胎有六十块钱的Rebate),wheel每个大概税后七十块钱,这样总费用是九百六十块钱。因为 Costco有免费安装和平衡,并且我也能自己换轮胎,所以每年的换轮胎费用省掉了。也按开四年算,每年费用是两百四十块钱。

再来看我家的第三辆车。轮胎是从Tirerack订的Dunlop Winter Sport 3D,每条美金价格一百块钱,算上wheel、运费、关税,GST和PST,总费用是一千。因为这一次是买的车,所以不存在四年之后还掉的情况。按照我第一辆车的使用情况,雪胎应该可以用五年,那么每年费用是两百块钱。

从上面计算的结果来看,换雪胎的费用应该是每年两百到三百之间。问题回来了,值不值?

其实,对于lease车说,还有个问题需要考虑。lease车还车的时候需要检查轮胎是否磨损太严重,十万公里的轮胎,据说有可能会被认为磨损严重,而被要求换上新轮胎。但用上雪胎以后,因为一年中有半年的里程是雪胎,所以原厂的四季胎只用了五万公里,是不需要换的。这样,就能够在还车的时候省下一笔钱。这应该算是机会成本之一。

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每年二三百的费用也可以看做是机会成本。在四季胎出事故而雪胎不出事故的情况下,能够节省的费用。只要每年雪胎能够减少一次事故的机会,应该就是值。

还以我个人经验看。我的第一辆车的第一个冬天,一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换雪胎,就出过两次事故(当然因为我那年没换雪胎,雪也比较厉害)。第一次是在小路雪地上失控,蛇行几十米后控制住,万幸没有撞上对面的车或者路边的树。第二次是在进入左转线后(没有清理积雪),因为刹车距离太长而导致追尾,运气的是对方车高且车底有备胎缓冲,双方的车都没什么事。

但我知道,运气不是每次都有,而一旦有事故,最起码的损失也要五百以上。还是举例,有次下雨天,我在等绿灯的时候被后面的车追尾,我的车仅bumper受损,修车加租车也花了保险公司七百多块。他的车花了多少钱或者保险涨了多少钱我不知道,但看上去比我的损坏严重。

所以出了两次事故以后,我就换上雪胎,而且成了雪胎的坚定拥护者。对于雪胎的选择,我也顺便聊聊自己的心得。因为Speed曾经写过轮胎的文章(http://www.rolia.net/f/post.php?pno=1837793),有关轮胎的基础知识部分我就不罗嗦了,就专门说一下跟雪胎有关的部分。

首先选雪胎,要看好车型和所需要的尺寸。不是每种轮胎都有对应每一种车型需要的尺寸,很有可能看好某种的轮胎,就是没法用在自己的车上。而通常每种车型,在标准尺寸之外,也有那么一两种可替代的尺寸,具体的要看车的手册,或者很多轮胎网站也提供了通过车型选择轮胎尺寸的功能。

今天的雪胎市场,把雪胎分成两个主要大类,Performance Winter和vs Studless Winter。Studless在雪胎市场上占主流地位,它提供了最大限度的雪地和冰面摩擦。但Studless的缺点在干燥路面也很明显,噪音大,磨损快,路面反应慢。所以Studless轮胎的速度上限通常都是P或者Q。Performance Winter的出现是因为欧洲有不限速的公路,各厂家选择在轮胎中加入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或技术,提高了速度上限,当然同时也牺牲了一些雪地和冰面摩擦。至于要选择哪一种,要看自己的车型以及驾驶需要。比如我选Michelin X-Ice(Studless)的时候,是因为这辆车是SUV,并且绝大多数时候是local驾驶。我选Dunlop Winter Sport 3D(Performance)的时候,是因为这辆车是中型Sedan,并且绝大多数时候是highway驾驶。

特别提一下,除了上述两种以外,芬兰的nokian出产所谓的all weather的轮胎,除了提供雪胎的性能以外,也能够同时在夏天使用。因为普通雪胎不适于在夏天使用,所以很多人把这种轮胎作为四季胎的替代品。因为我本人没有驾驶经验,不对它过多评论,只说一下雪胎在夏天使用的坏处。首先是雪胎比较软,在夏天干燥路面磨损非常严重,同时因为摩擦力大油耗也比较高,当然噪音也是个问题。

至于选择雪胎的品牌或者型号,首先要说市场上的雪胎,因为有固定的标准,所以区别不是非常大。如果要做详细比较,可以看各轮胎网站上的测试文章。一般对于雪胎的测试,分为路面测试和冰面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起步时间,刹车距离,转弯模拟等等。大多地区的冬天,基本上可以参考路面测试的结果,冰面只会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出现。

另外也可以看用户的评价,如果非常多的用户有相同的评价,可以作为自己的参考。比如,绝大多数人认为Bridgestone的雪胎系列冰面表现最好,但是磨损也非常厉害。再比如很多用户认为Consumer Reports在轮胎测试方面做的不够专业,而各轮胎网站则只测试自己销售的轮胎。

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厂商,不同的型号在性能上也有区别。这里就大致说一下我对于几个用过的品牌和型号的感受。

Nordic IceTrac,特点是:价格便宜,偏软,噪音大,磨损快,个人感觉质量还行。在开到第四年夏天以后,为了省钱我没有把雪胎换会四季胎,打算把雪胎开烂为止。最后还车的时候,虽然花纹没有被磨平,但在其中一条雪胎侧面发现了个小裂缝。考虑到夏天对雪胎伤害太大,所以估计正常情况下,这种轮胎寿命应该能够到六万公里吧。现在这个轮胎已经是GoodYear Nordic,在CanadianTire有售。

Michelin X-Ice,特点是:价格偏高,抓地不错,噪音大,磨损中等,个人比较喜欢这个牌子。当然,主要也是因为喜欢它的广告。这个雪胎在Costco和 CanadianTire都有,Costco包安装和平衡,但问题是Costco很死板,轮胎尺寸必须和车型标准尺寸完全一样,否则Costco不负责装到车上。

Dunlop Winter Sport 3D,特点是:价格中等,干燥路面和四季胎区别不大,噪音小。到目前为止雪地和冰面只遇到过一次,感觉还行,可能要再过几年才能有更多体会。这个轮胎在本地一些轮胎商店有卖,但价格比Tirerack高。

本次午饭时间广播到此结束,广大驾驶员朋友安全驾驶。

半月天使

在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一书中,宝宝被分成几类。第一类就是Angel,第二类是Textbook,其他还有什么Touchy,Spirited和 Grumpy。所谓Angel,是指那种可遇不可求的,乖的不得了的宝宝,该吃的时候吃,该睡的时候睡,从不让父母感到任何麻烦。

我家小宝出生以后的前两个星期,就是一个典型的Angel宝宝。每三个小时一个周期,醒了吃奶、吃完换尿片、换完睡觉,大便也很有规律的一到两天一次。那两周我休假在家,觉得每天照顾小宝的事情好少,她也不哭不闹,轻轻松松一天就过去了。

一个同事曾经告诉我,宝宝出生以后要做好夜里睡不好觉的准备,我也因此计划每天我们一家人都跟着小宝的作息时间一起睡觉。但几天下来,我发现这个 Angel宝宝太好带了,我的作息时间不需要任何调整。每天夜里十二点左右喂完她最后一顿,把她放进摇篮里,一分钟以内她就睡着了,我也放倒自己睡觉。三点钟左右被她吵醒,迷迷糊糊喂她吃饱,三点一刻全家人接着睡,然后就六点钟天亮了。所以当我告诉同事我晚上照顾宝宝而且不需要白天补觉的时候,他还将信将疑。

不过,既然为人父母,一些不必要的“瞎担心”还是需要的。因为没预料到小宝会这么乖,我就开始有点担心她是不是因为新生儿黄胆而嗜睡。后来查了资料看了书,才知道自己小宝没事,她就是属于Angel宝宝一类。我于是放下心来,两个星期过去以后高高兴兴回公司上班。结果当天就听到了苹果的抱怨,小宝这个 Angel,在我上班以后,卸掉自己这半个月的伪装,成了个Textbook宝宝。

我家的Textbook宝宝,基本现在作息时间还算规律,每顿饭之间可能隔三个小时,也可能就两个小时。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两个小时时间太短,想哄她忍一忍再吃。可这个平时看起来很安静的小宝,这时候一分钟也不肯多等,马上就给你哭个天翻地覆,直到看到奶瓶为止。睡觉也不再象原来一样,放到摇篮里面立刻就睡,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哄十分钟才肯闭眼,而且每天都会不明原因的哼叽哭闹一下。

这种哭闹,在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一书中,解释为宝宝没有发育完全,提前了三个月出生。在那本书中有个统计图,说是平均来看,宝宝从第二周开始每天总共要哭一个小时,第六周到达高峰的每天两个小时。第六周过后,哭的时间逐渐减少,直到第三个月结束。

小宝到今天刚好满六周,哭闹的次数和时间也是出生以来最多的,希望能够越来越少。其实算一算她每天哭闹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小时,统计上仍然属于最 calm的宝宝。我记得我父母说过,我小时候属于“夜哭郎”的类型,而且是需要去电线杆上贴条的那种,还好小宝遗传了她妈妈的基因。

不过她夜里不肯好好睡觉的时候,还是很折磨人的,特别是我们也很困的时候。如果她夜里不肯躺摇篮里好好睡的话,就得让她趴在床上或者我腿上自己呆着,因为这是小宝最喜欢的姿势,基本上她一会儿就睡了。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么睡觉不是很安全,有可能会闷到,所以要有人一直看着她才行。这样一来的坏处是,每天夜里都要有这么一两个小时或者我或者苹果来值班。好处呢,就是我把前一段时间漏掉的那些电影,趁着值班的时间全都补上了。看完一部电影两个小时,再喂她一顿 dream feeding,一晚上差不多就结束了。

昨天夜里两点多,小宝吃完了奶以后,瞪着眼睛不肯睡。我逗她玩的时候,忽然小宝冲我咧嘴笑了一下。不是以前那种闭着眼睛的smile(据说那是因为 gas),而是张着嘴没有声音的laugh。我逗她一下,她就咧嘴笑一下,来回几下以后我赶紧把苹果从梦里喊起来看。结果这时候小宝已经累了,转成一脸严肃准备睡觉,再不肯笑给妈妈看了。

前两天我还在想念最初的那个Angel宝宝,昨天看到她笑以后,我觉得这个Textbook宝宝也很好。

新爸爸的初体验

  不太确认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受自己的“爸爸”这一角色的。印象中,应该是陪苹果去医院做B超检查那次。第一次的B超,苹果自己去的医院,回来以后告诉我说她听见小宝的心跳了。我嫉妒之余,要求下一次的B超跟着去。这次的B超检查的很详细,所以我在屋子外面等了足足四十多分钟才被叫到屋子里面。在 B超监视器里面看见小宝的大脑袋和小手小脚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觉得她好象是一个外星人。但是当听见她“呼嗵呼嗵”心跳的时候,我这才特别激动,意识到我们培育的这个小生命已经开始顽强的在长大了。回家以后,为了自己也能时不时听一下她的心跳,我们还买了一个小监听器,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听一听。

  不过,严格来说我和小宝的bonding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苹果没事总爱问我,“你到底喜不喜欢我们的小宝呀?”。大多数时候,我总是回答说:“我还没见过她,为什么要喜欢呢?”虽然这回答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我也确实没有苹果那种对小宝的强烈感觉。直到后来,我们去做了次3D的B超,这一次不仅认认真真的看清楚了小宝的长相,而且也看到了她在苹果肚子里面的各种动作:打哈欠、揉眼睛、玩脐带、伸腿踢脚……我这才开始认认真真的喜欢起她来,从此每次隔着肚皮和她说话的时候,也有了对话的感觉。

  40周的怀孕过程,越到后来越觉得慢,总是恨不得小宝早点出生。可能是小宝遗传了我们的性急性格,她真的提前出生了。这一提前,弄得我有点措手不及,特别是进了产房以后,我一下子就有了那种慌乱的感觉,还不能在苹果面前表现出来。其实相比较起来,我们真算是运气不错的,生产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整个过程还算基本顺利。

  从进产房里到小宝生下来,苹果的阵痛一次比一次强烈。我虽然不能感觉到阵痛,但是站在产床边上,看着旁边监视仪上输出的“阵痛波”的剧烈波形,看着她竭尽全力不让自己喊出来的表情,我还是能够想象这种疼痛是什么样的程度。好在这个时间不算太长,很快就到了最后push的阶段。即使现在回想当时苹果全身用力憋得满脸通红的样子,都让我觉得她非常的可怜而伟大。当小宝终于被生出来的时候,苹果一下子全身放松了下来,我的眼泪也突然涌了出来。苹果一直以为我是看见小宝激动的流泪,其实当时我根本都没看到小宝呢。

  当护士把小宝擦干净放在苹果胸前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是,怎么没有一点皱巴的样子呀,然后就是觉得她好小好小。除了脑袋,身子小,手脚更小。剪脐带的时候,我很奇怪自己为什么一点也不激动,一边冷静的剪一边研究脐带的颜色,仍然一点没有当了“爸爸”的感觉。后来,医生要重新给苹果处理伤口,让我把小宝抱到一边。以前抱别人家的婴儿,即使是已经满月的婴儿,我抱起来也是胆战心惊的,生怕被我摔了什么的。但是当我抱起小宝的时候,一点也没有以前的害怕感觉,似乎我一直就会抱婴儿一样。

  在我抱着小宝等在旁边的时候,我和她的bonding才真正建立起来。她就那么安静的躺在我腿上,眼睛不时试图睁开来看这个世界。我忽然就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小人的爸爸,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三口互相照顾了。

  不记得从哪里看过,初生的婴儿都是大眼睛塌鼻子从而让大人自愿的保护他们。小宝除了这些,也会一些其他的小把戏。第三天晚上,我抱着小宝要开始喂奶的时候,她忽然作出了一个“无辜”的表情,那一刻我真是有一种心碎的感觉。这感觉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我的心脏也确实揪了一下。这个表情她后来又用过几次,每一次都让我有相同的感觉,让我越来越死心塌地呵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