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年,能够象2003年一样,让我的生活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搬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多伦多。虽然两年前我也曾从天津搬到北京,但一来北京天津的距离只有一百五十公里,比我们现在出去钓趟鱼的距离只少不多。二来,也是更主要的区别,那时我这个萝卜已经在北京有了个坑才为此搬家。
可能跟很多在加的移民一样,我在国内除了偶尔面试别人,自己从来没有过正式的找工面试经验。所以,2003年,基本上就是重新补课,学习这一谋生技能的一年。
因为我以前的IT经验,所以简历上遇到的问题不是很多。当然,现在回头再看,最初几版的简历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相当的惨不忍睹,不过还好仍然能够得到足够被我浪费的面试机会。到了多伦多以后,耳朵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就是“加拿大经验”。说的是雇主会要求雇员有加拿大的工作经验,或因为找工的人没有加拿大经验而拒绝该人。但从我个人这一年找工的“加拿大经验”来看,没有一个失败的面试是因为缺乏加拿大经验。当然,成功的几个面试更跟加拿大经验没关系。 ——我没有去过任何正式学校或者培训学校回炉,也没有做过Co-Op,全靠国内的学历和工作经验来做敲门砖。
记得第一次面试是一个中介公司W。老实说那个职位跟我的背景不是很贴切,但中介不知道为什么相中了我当时那份相当的简陋的简历。面试具体谈的什么,早就从记忆中消失了,印象中是一次很普通的中介面试。回家后等了三天,没有下文。
题外话,忘了从什么地方看到的,说是加拿大人有个比较奇怪的性格特点,不喜欢当面拒绝人,宁肯躲着不见你也不回你电话,这样就不用告诉你坏消息。虽然这听上去不象当面一口回绝那么打击人的自信,但是我更喜欢知道结果和原因。所以除了thank you letter,我对所有不成功的简历(胡乱撒网的除外)/面试,都会写邮件过去问一下结果和具体原因。很多雇主都会老老实实告诉你,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有时候有的热心人还会给你一些找工方面的建议。比如,有次简历投过去没有回音,我追问结果,对方告诉我的经历缺少他们的某项要求,并且我的Cover Letter中有个单词拼错了。
照例,我也问了W公司。中介回邮件倒是挺快,告诉我因为这个客户的需求和我的条件不符合,不过他们会把我的简历存档将来有合适的机会再联络云云。很久(一年多)以后,W中介还真的又给我发过两个相对比较贴切的工作机会。后话略过不提。
另一次背景不吻合的面试,是一个朋友的朋友所在的P公司有个合同机会。朋友帮我把简历递进去以后,很快收到了HR的面试通知。面试的时候,我一上来就犯了错误。面试我的项目负责人和朋友的朋友是同样的名字,再加上只有他一个人面试我,我脑子就一直在捉摸这个面试的人是不是朋友的朋友。他先看了一遍我的简历,上来就问:你没做过.NET的项目?我说没有。他嘀咕了一句:我们这是个.NET的项目,看来是有误解。我当时觉得很奇怪,我简历上也没有.NET 的关键字,难道帮我递简历到HR的不是他?这十几秒钟过后,借下来的十几分钟面试明显就是在耗时间了。他就随便问了几个问题,我也胡乱回答了几下,算是把这个过场走完,我俩就都解放了。
其实回过头来看,经验不吻合,或者没有经验,也并非(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拿到工作机会的。因为除了经验,各种技能也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后来,我拿到一份跟自己经验相对吻合的工作合同的同时,也接到了另外两个自己以前从没有做过的工作的offer。这两份工作的面试能够通过,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在面试中能够成功的说服雇主,“虽然我欠缺相关的经验,但是这个工作里所需的技能我全部都有。”依然,后话略过不提。
现在回过头去看,每一次失败的面试,其实对我这样自己摸索找工技能的人来说,都是很好的经验。夸张点说,就象在战场上往前爬,每次被打倒的那个,都是暴露了自己缺点的那个。跨过自己的尸体……呃,好像说的有点太夸张了点。:)
下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面试是A公司的面试。A公司比较小,IT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所以面试的时候是财务主管来面试。前面还好,后来他问了我那个著名的讨厌问题:什么是你最大的弱点。记得当初在Workshop的时候,这个问题被拿出来讨论过。好多人喜欢回答:自己太追求完美或者太努力工作云云。而老师则说要找一个不影响工作,并且自己在努力提高的弱点。回到我自己身上,我从小就一向就是属于过分自信的那种人,所以也想不太出自己有什么弱点。所以,我就胡乱回答说,自己开车没什么方向感总是走错路。看得出来,他当时很困惑我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所以又追问我,他想知道工作上或者技术上有什么弱点。我就随便说了一个技术(他这里不用我简历上也没有),结果他就跟技术主管对视了一下。
这一下,我的感觉就很不好,果然没下文。后来再发邮件也不理我,典型的加拿大人做法。这一次,我知道自己是倒在那个问题上的。以后的面试,我统统老老实实的回答:工作这么多年,我没什么弱点影响过我的工作。有的人听了这个回答,就满意了。也有人(大多数人)会追问,那你有哪方面需要提高的?具体怎么回到要看我那个阶段正在干什么。比如有段时间我在看一本什么美国口音的书,我就说自己说话有口音,正在看什么什么书云云。
其实,在当时那个阶段,我最大的弱点,是我的技术。因为在国内的时候,很长的时间没有战斗在编程一线,相对于很多技术牛人来说,我就是个技术熊人。所以,我最失败的一次面试,就是被人在技术细节上彻底问倒。
那是W公司,是朋友转发给我的一个机会。之所以对那次面试印象深刻,也因为当时我没有车,也不知道哪条线更快,辗转坐了两个小时TTC,还好没迟到。面试的时候,一个是公司的老板,一个是技术人员。面试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那个技术人员在问我很细的技术问题。后来为了发Thank you letter,我又打电话给他们的前台,问那个技术人员的名字拼写和邮件,知道了他是个俄罗斯人。他的口音不是大问题,虽然开始的时候有点不适应,后来就好了。但他的面试的方法,实在是太打击人。
“解释一下什么什么。”我就开始解释,如果我的解释没有出现他想要的关键词,他就是开始摇头。如果后来我说对了呢,他就停下来不摇了。但总体来说,那时候自己技术太差,大部分都是在他摇头中度过的。面试结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衬衣都湿透了。回到家以后,赶紧先冲了个澡。当时没想到,老婆正在等我告诉她结果,结果看到我回家以后一言不发冲进浴室洗澡,以为我在外面有什么悲惨的经历呢。(读者想象中……)
不过那次面试对我的打击确实很大,后来跟他们老板通邮件,果然告诉我我在J2EE方面的技术能力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于是我开始继续找工作的同时恶补技术,以后就再没有被人这么问倒过。XB一下,前几天在一个Agent那里做了一套题,最后给我的评价是J2EE Master。当然,我知道上面应该还有一档,应该是Guru。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03年,离Offer最近的一次失败面试,是Downtown的I公司。他们刚刚重组完,需要招一个人。面试一开始,我就觉得希望很大,因为技术主管上来就把这个公司的开发框架给我画了出来。我一看,和我以前在北京那个公司的开发框架非常接近。“十拿九稳了”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面试出来以后,技术主管甚至领着我出来跟组里的人一一见面。
那天是个周五。不知为什么,那个周末我一直觉得哪里有问题。果然,周一坏消息就来了。于是追问原因,他回信写了很长一段,大意是技术方面我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需要提高沟通技巧。公司觉得每个人都要讲出自己对项目的想法和顾虑,你面试的时候需要在这方面讲得更多。回想了一下,确实,在他画出那个框架的时候,我应该也画出以前公司的框架进行对应,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他这个事实。而且我也确实没继续问过项目的细节。对照着翻了一下面试的书,里面也强调,要表现出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因为雇主不单要看是否你能力符合要求,也要看你是否对这份工作感兴趣。前面提过,这次的面试,是我离Offer最近的一次失败面试,也是对我以后帮助最大的一次面试。
从2003年3月初开始找工作,到当年11月份找到工作,细数起来,我大约经历了10次面试,前面7次全部失败,平均每月得到一个面试机会,然后失败一次面试,可谓是屡战屡败。每失败一次,沮丧和失望自责不需要多说,相信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都会知道那种滋味。我不是什么牛人,运气不算特别好,但也不算差,最重要的是我熬过来了,变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坚持不懈之下,终于找到了老本行的工作,也不再畏惧任何面试。
《原来如此——我是这样混进大公司的》(4)英雄莫问出处
我找工作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渠道,一是CGA协会网站的工作信息板块,隔几天浏览一遍新贴出的工作空缺,看到合适的就发邮件申请;再一个就是去中介的网站登记,我找到的那家是传说中业内比较厉害的Robert Half,心里有些没底,不知道我积累的这点经验,能不能打动他们。此外,我也在Workopolis和Monster上面创建了可搜索的简历,希望能够放长线钓点大鱼。最后是Robert Half帮我找到了新的工作。Workopolis的简历给我带来了几个面试,职位不是很理想,但给了我很好的面试锻炼机会。从CGA网站申请的工作都没有回复。但我听很多CGA的同学说,CGA网站是最有效率的找工途径,可能我还没来得及印证吧。
简历是改过很多次的,根据我自己的情况,我把重点推销的闪光点主要放在广泛全面的会计经验,不同行业的经验和出色的沟通能力以及和客户打交道的本领。我大约是周末在Robert Half登记的,周一晚上下班回家,就收到了中介的留言,要跟我约面谈。虽然觉得他们现在应该对我感兴趣了,但真的收到电话还是挺高兴的,算是验证了自己的自我判断吧。第二天一大早回电话过去,约好周三早上8点半见面。和中介打交道,这一点比较好,他们都比较体谅骑驴找马人士的苦衷,时间上好商量。正好我周三要去的那家客户是间车行,10点才开门,于是也不用请假了。
因为事先请教过7y7等几个同行朋友,知道他们大致会问些什么,重要的是让他们见到本人以后,印象更加良好深刻。所以倒不是太紧张。虽然7y7给我打了预防针,我对中介的热情还是有些受宠若惊。负责我的女士名叫Pam,对我可谓和蔼又热情。我们坐下来一行一行照着简历
核实的时候,经常是她问我哎呀,这个你也会吗。我说是呀是呀,我会呀,我是这样那样用这个手段糊弄客户的。然后她就很真诚地惊叹,你真是太厉害了,居然会这么多东西。就在我都要被她吹捧得不好意思的时候,经历和技能核实完了,开始讨论我的期望和目标。首先肯定要问为什么要换工作,我就老老实实告诉她,因为我希望找到能给我更高经验,满足CGA资格要求的工作。我还告诉她,我想进大公司,希望福利和待遇能比我现在好,比如说雇主能帮我出学费什么的。Pam一边听一边点头,听到学费那段,她睁大了眼睛:难道你现在的雇主不给你报销学费吗?太不像话了,我们绝对能给你找个报销学费的公司,你放心等我们通知吧,我会给你留意合适的机会,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我们就把推荐你雇主。
道谢告别出来,心里不禁嘀咕,有这么好的事儿吗?她没必要骗我吧?
中介的工作效率还是挺高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Robert Half另一个中介给我的留言,说是Pam把我的资料给了他,推荐我给他手里的一个职位,是downtown一家很大的保险公司的中级会计职位,问我有没有兴趣。我当然是有兴趣啦,然后他就说他把我的简历递过去,看看能不能得到面试。Robert Half的内部信息共享做得不错,作为一个求职者,我通过了Pam的面试,就等于正式通过了他们的大门,进到了他们的候选人数据库,之后他们其他中介就认可了我的资历经验,不会再对我进行任何考验了。
好消息是我很快收到通知,我得到了面试机会。但那个时侯已经是7月初了,到了加拿大人传统的度假季节,保险公司财务部的负责人小姐要休假一个多星期,面试要等她回来再定时间。等她回来的时候,那位中介先生又休假了,换了另一位中介小姐来通知我面试时间地点。几经波折,面试的结果却是不妙,一是可能我的准备不足,也缺乏面试经验,更重要的是双方没有感觉到那种合适的感觉。既然这个不是最后成功的场次,这里就略过不细究了。
在这期间,我继续上着班,学着车,中间申请某大型电影制片公司的某职位被书面拒绝一次。8月中旬的某天,我奋勇在第5次驾照路考时顺利通过,虽说不至于激动得泪流满面,但在等待更新驾照手续的时候,我和教练反复表达喜悦和感激之情的时候,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得到那个来之不易的Pass以后,我挨个打了一圈电话报喜:我老公,我老板和同事,还有我的中介Pam。我告诉Pam,我有车牌啦,我的腿更长了,我不介意去TTC到不了的地方工作啦。Pam也说是好消息,她会放宽给我考虑的工作机会的地点范围。
就在考到车牌的同一个周五,我收到了George的电话——我真正的新工作出现了。George也是Pam的同事,他手里有一个大公司的中级职位,这公司目前在North York,但很快要搬到Brampton。职位的要求要有很好的会计背景,很强的沟通能力,要有车,能合法开车,因为需要一定的安省内出差。我觉得我满合适的,——努把力绝对可以达到要求,而且我一向都向往偶尔有出差的工作,总觉得那样才象份好玩的工作嘛。我跟George表了一番决心,他建议我略微修改一下简历,突出强调了关于准备Financial Statements的经验。转过来那周简历被递上去了,等啊等,总算没出什么岔子,我的简历被挑中了,安排下一个周三面试(我那个车行客户简直是我的救星。)然后呢,当然仍然会有波折,由于又有人休假,周五George通知我面试改到两周以后。我心里有一点点沮丧和焦虑,不过也安慰自己正好可以好好准备一下。于是利用这两周的时间,认真整理了一下常见面试问题该怎么回答,我该怎么样讲述自己的特长和怎么融合种种小事例。George告诉我可能会问一些比较细的专业问题,让我也做一下准备。
正日子到来那天一大早,我准时到达了那间公司。之前打探好了,我要见的是HR和部门经理。先见了HR的那位女士,很随和,先上来就介绍了一下公司的情况,然后再问我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谈谈你自己啦,你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跳槽等等。有备而来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大家聊天聊的挺高兴的。这时候部门经理敲门进来了,也是一位女士,日后会成为我的头儿。寒暄几句以后,开始问专业问题,没想到的是她居然掏出一套题,挨个念出来,有的是要解释一些概念型的东西,有些是情景处理,怎么应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处境,有些是让我现场讲大概应该怎么进行会计处理,怎么做分录。那天我发挥得出奇得好,可能是因为的确都是我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东西,所以答得还算从容不迫,有根有据,有时候顺便在恰当的时候略作发挥。都答完以后,我能看出经理的脸上的笑意。然后该我问问题,我问了几个中规中矩的问题,经理一一解答,他们用的财务系统是自己的一套大型机定制开发的东西,不是通用的系统。她主动告诉我不用担心,很容易学的。
这时候时间差不多了,HR和经理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经理说,你们先等一下,我去看看Director在不在,有没有空。过了一会儿,她说随我来, Director刚好有空跟你聊几分钟。Director是个表情比较严肃的中年人,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我的简历问我话。看到我简历上写着有Not- For-Profit Organization的经验,就问我这些组织的会计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看到我说我会Simply Accounting和QuickBooks,就问我个人更喜欢用哪个软件多一些。看到我是CGA的学生,就问我最喜欢哪门课,最讨厌哪门课。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老头怪怪的,问的问题比较好玩,一五一十回答了。然后他又说他们很快要搬到Brampton,问我是不是考虑清楚了,不要来了又后悔。我连忙说没事没事,我知道情况,不要紧的。这时候话问得差不多了,似乎我还没说错什么话,经理就带着我退下了。
出来以后,给经理道谢告别,找她要名片,她居然说没有,因为快要搬家了,旧的用完了,新的没来得及印,让我跟Robert Half和HR联系就行了。
就这样,旋风式的面试结束了,我带着一点眩晕坐车赶回了车行客户那里上班。我捉摸着既然我一个上午把HR,经理和Director都见完了,不会再有什么人要再来一轮面试吧?打电话给中介汇报情况,告诉George大概的情况,我说我感觉谈得不错,我对这家公司的人印象也不错,是我愿意去的公司。 George很认真地听了我的汇报,让我等他的信儿,他要去公司那边探听反馈意见。下午刚吃过午饭不久,Pam给我来电话了,给我带来了好消息,说是雇主对我印象很好,十分满意,现在需要查Reference,问我是不是仍然愿意继续下去。我说我也挺喜欢这家公司的,当然要继续努力咯,只是 Reference方面,我说我现在的老板那边没有办法查,同事也不方便,怎么办?Pam也很理解,但她还是需要我给出两个以上的保证人。我想了想,问她我的客户可不可以,因为他们对我的工作很了解。Pam说当然可以。我告诉她我需要时间先跟我的保证人们打声招呼,下班回家再发给她。这时候就显出我平时和客户相处愉快的好处了。第一候选人不在办公室,度假去了,立刻联络第二方案,客户爽快地答应了,还同意给我保密。
我的感谢信也没来得及写了,因为根本也不知道邮件地址,就不管那么多了。周四一整天基本上就是等着他们去查Reference。到下午的时候,给出的两个保证人告诉我中介和公司的HR都查过了,他们都说了我很多好话。George告诉我他正在跟公司那边谈工资待遇条件,让我等消息。
这时候另外一家中介从网上看到我的简历,约我去谈一谈,我心想那边还没定下来,那就去吧,约了周五下午4点半,刚好这个中介和我一个客户在同一栋楼里。我背着我的大书包,从客户那里取完资料出来就上楼去找中介去了。正谈着的时候,手机响了,是George打来的,我跟他说我在开会,可不可以打回给他。我知道这个电话很重要,可是我真的没有办法在那里跟他谈。George给我留了他的手机,号码,怕万一5点以后我没开完会,他离开办公室我找不到他。总之就是他希望今天一定要跟我把这个电话打完。
开完会不到5点,在Bay街地铁站附近喧闹的街头,我给Geroge回电话。George上来就说,恭喜你!他们给你Offer了。那一刻我恐怕是在电话里冲着George大喊大叫,让他知道我有多高兴,我有多么感谢他。George说,他特意要让我在周末以前知道这个消息,让我有个开心和舒坦的周末。我再一次感谢他为我做的一切,要知道我跟他都没见过面。George回答我说:“你为你的目标付出了如此之多,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我不能再跟他说话了,他这句话让我一下子哽咽,我不想在街头一边笑着一边泪流满面。然后我给我老公打电话,告诉他我找到了,我做到了,英雄莫问出处,背包的 Bookkeeper要变成Accountant了,我要求享受高级别的庆祝——龙虾大餐。
简历是改过很多次的,根据我自己的情况,我把重点推销的闪光点主要放在广泛全面的会计经验,不同行业的经验和出色的沟通能力以及和客户打交道的本领。我大约是周末在Robert Half登记的,周一晚上下班回家,就收到了中介的留言,要跟我约面谈。虽然觉得他们现在应该对我感兴趣了,但真的收到电话还是挺高兴的,算是验证了自己的自我判断吧。第二天一大早回电话过去,约好周三早上8点半见面。和中介打交道,这一点比较好,他们都比较体谅骑驴找马人士的苦衷,时间上好商量。正好我周三要去的那家客户是间车行,10点才开门,于是也不用请假了。
因为事先请教过7y7等几个同行朋友,知道他们大致会问些什么,重要的是让他们见到本人以后,印象更加良好深刻。所以倒不是太紧张。虽然7y7给我打了预防针,我对中介的热情还是有些受宠若惊。负责我的女士名叫Pam,对我可谓和蔼又热情。我们坐下来一行一行照着简历
核实的时候,经常是她问我哎呀,这个你也会吗。我说是呀是呀,我会呀,我是这样那样用这个手段糊弄客户的。然后她就很真诚地惊叹,你真是太厉害了,居然会这么多东西。就在我都要被她吹捧得不好意思的时候,经历和技能核实完了,开始讨论我的期望和目标。首先肯定要问为什么要换工作,我就老老实实告诉她,因为我希望找到能给我更高经验,满足CGA资格要求的工作。我还告诉她,我想进大公司,希望福利和待遇能比我现在好,比如说雇主能帮我出学费什么的。Pam一边听一边点头,听到学费那段,她睁大了眼睛:难道你现在的雇主不给你报销学费吗?太不像话了,我们绝对能给你找个报销学费的公司,你放心等我们通知吧,我会给你留意合适的机会,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我们就把推荐你雇主。
道谢告别出来,心里不禁嘀咕,有这么好的事儿吗?她没必要骗我吧?
中介的工作效率还是挺高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了Robert Half另一个中介给我的留言,说是Pam把我的资料给了他,推荐我给他手里的一个职位,是downtown一家很大的保险公司的中级会计职位,问我有没有兴趣。我当然是有兴趣啦,然后他就说他把我的简历递过去,看看能不能得到面试。Robert Half的内部信息共享做得不错,作为一个求职者,我通过了Pam的面试,就等于正式通过了他们的大门,进到了他们的候选人数据库,之后他们其他中介就认可了我的资历经验,不会再对我进行任何考验了。
好消息是我很快收到通知,我得到了面试机会。但那个时侯已经是7月初了,到了加拿大人传统的度假季节,保险公司财务部的负责人小姐要休假一个多星期,面试要等她回来再定时间。等她回来的时候,那位中介先生又休假了,换了另一位中介小姐来通知我面试时间地点。几经波折,面试的结果却是不妙,一是可能我的准备不足,也缺乏面试经验,更重要的是双方没有感觉到那种合适的感觉。既然这个不是最后成功的场次,这里就略过不细究了。
在这期间,我继续上着班,学着车,中间申请某大型电影制片公司的某职位被书面拒绝一次。8月中旬的某天,我奋勇在第5次驾照路考时顺利通过,虽说不至于激动得泪流满面,但在等待更新驾照手续的时候,我和教练反复表达喜悦和感激之情的时候,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得到那个来之不易的Pass以后,我挨个打了一圈电话报喜:我老公,我老板和同事,还有我的中介Pam。我告诉Pam,我有车牌啦,我的腿更长了,我不介意去TTC到不了的地方工作啦。Pam也说是好消息,她会放宽给我考虑的工作机会的地点范围。
就在考到车牌的同一个周五,我收到了George的电话——我真正的新工作出现了。George也是Pam的同事,他手里有一个大公司的中级职位,这公司目前在North York,但很快要搬到Brampton。职位的要求要有很好的会计背景,很强的沟通能力,要有车,能合法开车,因为需要一定的安省内出差。我觉得我满合适的,——努把力绝对可以达到要求,而且我一向都向往偶尔有出差的工作,总觉得那样才象份好玩的工作嘛。我跟George表了一番决心,他建议我略微修改一下简历,突出强调了关于准备Financial Statements的经验。转过来那周简历被递上去了,等啊等,总算没出什么岔子,我的简历被挑中了,安排下一个周三面试(我那个车行客户简直是我的救星。)然后呢,当然仍然会有波折,由于又有人休假,周五George通知我面试改到两周以后。我心里有一点点沮丧和焦虑,不过也安慰自己正好可以好好准备一下。于是利用这两周的时间,认真整理了一下常见面试问题该怎么回答,我该怎么样讲述自己的特长和怎么融合种种小事例。George告诉我可能会问一些比较细的专业问题,让我也做一下准备。
正日子到来那天一大早,我准时到达了那间公司。之前打探好了,我要见的是HR和部门经理。先见了HR的那位女士,很随和,先上来就介绍了一下公司的情况,然后再问我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谈谈你自己啦,你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跳槽等等。有备而来的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大家聊天聊的挺高兴的。这时候部门经理敲门进来了,也是一位女士,日后会成为我的头儿。寒暄几句以后,开始问专业问题,没想到的是她居然掏出一套题,挨个念出来,有的是要解释一些概念型的东西,有些是情景处理,怎么应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处境,有些是让我现场讲大概应该怎么进行会计处理,怎么做分录。那天我发挥得出奇得好,可能是因为的确都是我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东西,所以答得还算从容不迫,有根有据,有时候顺便在恰当的时候略作发挥。都答完以后,我能看出经理的脸上的笑意。然后该我问问题,我问了几个中规中矩的问题,经理一一解答,他们用的财务系统是自己的一套大型机定制开发的东西,不是通用的系统。她主动告诉我不用担心,很容易学的。
这时候时间差不多了,HR和经理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经理说,你们先等一下,我去看看Director在不在,有没有空。过了一会儿,她说随我来, Director刚好有空跟你聊几分钟。Director是个表情比较严肃的中年人,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我的简历问我话。看到我简历上写着有Not- For-Profit Organization的经验,就问我这些组织的会计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看到我说我会Simply Accounting和QuickBooks,就问我个人更喜欢用哪个软件多一些。看到我是CGA的学生,就问我最喜欢哪门课,最讨厌哪门课。说实话,我觉得这个老头怪怪的,问的问题比较好玩,一五一十回答了。然后他又说他们很快要搬到Brampton,问我是不是考虑清楚了,不要来了又后悔。我连忙说没事没事,我知道情况,不要紧的。这时候话问得差不多了,似乎我还没说错什么话,经理就带着我退下了。
出来以后,给经理道谢告别,找她要名片,她居然说没有,因为快要搬家了,旧的用完了,新的没来得及印,让我跟Robert Half和HR联系就行了。
就这样,旋风式的面试结束了,我带着一点眩晕坐车赶回了车行客户那里上班。我捉摸着既然我一个上午把HR,经理和Director都见完了,不会再有什么人要再来一轮面试吧?打电话给中介汇报情况,告诉George大概的情况,我说我感觉谈得不错,我对这家公司的人印象也不错,是我愿意去的公司。 George很认真地听了我的汇报,让我等他的信儿,他要去公司那边探听反馈意见。下午刚吃过午饭不久,Pam给我来电话了,给我带来了好消息,说是雇主对我印象很好,十分满意,现在需要查Reference,问我是不是仍然愿意继续下去。我说我也挺喜欢这家公司的,当然要继续努力咯,只是 Reference方面,我说我现在的老板那边没有办法查,同事也不方便,怎么办?Pam也很理解,但她还是需要我给出两个以上的保证人。我想了想,问她我的客户可不可以,因为他们对我的工作很了解。Pam说当然可以。我告诉她我需要时间先跟我的保证人们打声招呼,下班回家再发给她。这时候就显出我平时和客户相处愉快的好处了。第一候选人不在办公室,度假去了,立刻联络第二方案,客户爽快地答应了,还同意给我保密。
我的感谢信也没来得及写了,因为根本也不知道邮件地址,就不管那么多了。周四一整天基本上就是等着他们去查Reference。到下午的时候,给出的两个保证人告诉我中介和公司的HR都查过了,他们都说了我很多好话。George告诉我他正在跟公司那边谈工资待遇条件,让我等消息。
这时候另外一家中介从网上看到我的简历,约我去谈一谈,我心想那边还没定下来,那就去吧,约了周五下午4点半,刚好这个中介和我一个客户在同一栋楼里。我背着我的大书包,从客户那里取完资料出来就上楼去找中介去了。正谈着的时候,手机响了,是George打来的,我跟他说我在开会,可不可以打回给他。我知道这个电话很重要,可是我真的没有办法在那里跟他谈。George给我留了他的手机,号码,怕万一5点以后我没开完会,他离开办公室我找不到他。总之就是他希望今天一定要跟我把这个电话打完。
开完会不到5点,在Bay街地铁站附近喧闹的街头,我给Geroge回电话。George上来就说,恭喜你!他们给你Offer了。那一刻我恐怕是在电话里冲着George大喊大叫,让他知道我有多高兴,我有多么感谢他。George说,他特意要让我在周末以前知道这个消息,让我有个开心和舒坦的周末。我再一次感谢他为我做的一切,要知道我跟他都没见过面。George回答我说:“你为你的目标付出了如此之多,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我不能再跟他说话了,他这句话让我一下子哽咽,我不想在街头一边笑着一边泪流满面。然后我给我老公打电话,告诉他我找到了,我做到了,英雄莫问出处,背包的 Bookkeeper要变成Accountant了,我要求享受高级别的庆祝——龙虾大餐。
《原来如此——我是这样混进大公司的》:(3)关于骑驴找马
从前做新移民的时候,全职在家找工作,特别羡慕别人骑驴找马,跳槽好像特别轻松自在,手到擒来的感觉。终于轮到自己的时候,就发现骑驴找马也有不少实际困难。首先手里已经有一份工作,就算对目前骑的驴子不满意,找匹快马的积极性跟当初光脚板走路想找头驴子代步的迫切度是没法相提并论的。再有就是工作着的时候,大部分精力还是被上班消耗了,有限的业余时间来去找新工作效率总要差些。
2005年阳历新年前后,我从国内探亲回来,老板终于把公司办公室从她家里的二楼搬到了外面的一栋小办公楼里——这对老板来说是件大事,整整筹划了大半年。我本来打算稍作休整就开始找机会,由于离开了三个星期,客户那边的活儿都积压了不少,辛辛苦苦花了大半个月,几乎是每天都比平时工作小时延长了一些,才终于把各处的活儿不管新旧都清理得差不多了。就在我松了口气,决定开始好好捉摸找工作的事情时,老板忽然召集大家开会,宣布她四月份整个月都要去澳洲休假探亲!要知道,四月份是公司全年最忙的时候,很多客户的财务年底都是10月31日到12月31日之间,再加上要配合客户个人的税务规划,人人都希望公司的年结和税表可以在4月底以前完成。老板一走开,少了一个人,我们几个员工就必须除了自己的客户以外,还要顶上她的缺儿。看着重新编排过的四月份工作安排表,密密麻麻不见空档,我只能心里苦笑。除非我能立刻就找到一份工作,才能赶在老板走之前,给她两个星期的通知期,然后我开溜,她有没有心情去度假就不知道了。
换个角度看,老板选在最忙的时候出去休假,倒是对我的工作能力的一大肯定。说明她完全放心了,认为我跟其他两位同事一样,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了。只是老板这张非常规牌一打出来,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原来的计划只能推迟了。于是白天接着忙得四脚朝天,背包赶路的时候也没有心情看街边的风景了,晚上回家也已精疲力尽。我很郁闷,觉得自己被困住了不能动弹,很糟糕。我在网上到处乱逛,搜罗全加拿大100个最佳雇主名单,挨个去这些公司的网站,看他们到底好在哪里。看了一圈,有了点动力,外面的确是有更舒服的工作,福利齐全,不少公司休产假时还会给几个月的补贴,弥补EI收入低于正常工资的若干部分,大部分公司会给员工报销和工作想关的进修学费——CGA的学费是很贵的。那就这么定了,我得找个差不多这样的公司去。当然,我没忘记我换工作的首要目标——能获得 CGA要求的工作经验。
四月份结束了,老板也回来了。五月份接着忙,老板又收到了好几个新客户,都是我负责的客户推荐的,分给我两个,要搞定新客户自然又得认真应付一下。我一向是思想先行,行动滞后,再加上工作的压力是个完美的借口,于是就顺理成章除了上面说的网上搜索找目标以外,别的都先按兵不动。简历没更新,面试技巧的书也没去看,连各大求职网站的招工广告也没怎么去看,更别提申请信了。另一方面,TTC的地铁和bus继续成为我整理思绪的最佳场所,有时在陌生的人群里反而最容易静下心来。一思考,我就忍不住忧心忡忡。会计啊会计,多少人心中转行的最佳目标啊,CGA每年新学生大量增长,社区学院和几所大学的会计系,还有各种短训班也都是毕业生众多。估计跟我差不多同一批投身转行大军的,都到了从第一份初级职位向上迈一步的岔路口了,中级职位到底有多少空着的不得而知,只是千军万马之中如果不能早一些突围而出,只怕越拖到后面越没有斗志。隔三岔五,我就抓住我老公倒苦水——“你说我怎么办呀,这个坎儿我能越过去吗?越不过去怎么办啊?”开始他还安慰和鼓励一下,很快他就受不了这样翻来覆去的哀叹,既然这样,那就什么借口也别说了,行动起来吧。
他的着眼点比较特别。我前面也忘了交待我还有一个重大弱点:一直没考到车牌,不是没有试过,而是接连失败了四次,把所有的勇气都消磨了,许久不肯再去尝试。他坚持认为,我应该学会开车,这样找工作的范围就扩大了。他居然在开车路上给我找到了一个教练,是一位退休的考官,电话和Ex-Tester的招牌写在一起,就等红灯那么一会儿,他把电话记下来了。又斗争了良久,拿到电话号码几个星期之后,我终于跟教练联系上了,教练问了我的情况,同意收我这个学生,开始见缝插针平时下班以后或者周末安排时间尽量每周可以练习一次。
本来以为工作和学车两座大山压着,自己会受不了,可是真的开始以后,好像也没那么严重,习惯了就好了。我想我也的确不能再拖拖拉拉了,第三座找工的大山也得横下心来承受了,否则只能期待奇迹出现,驴自动进化成了马,——只在电影Shrek II里面见到过的动人场景。现实生活是没有魔法的。
2005年阳历新年前后,我从国内探亲回来,老板终于把公司办公室从她家里的二楼搬到了外面的一栋小办公楼里——这对老板来说是件大事,整整筹划了大半年。我本来打算稍作休整就开始找机会,由于离开了三个星期,客户那边的活儿都积压了不少,辛辛苦苦花了大半个月,几乎是每天都比平时工作小时延长了一些,才终于把各处的活儿不管新旧都清理得差不多了。就在我松了口气,决定开始好好捉摸找工作的事情时,老板忽然召集大家开会,宣布她四月份整个月都要去澳洲休假探亲!要知道,四月份是公司全年最忙的时候,很多客户的财务年底都是10月31日到12月31日之间,再加上要配合客户个人的税务规划,人人都希望公司的年结和税表可以在4月底以前完成。老板一走开,少了一个人,我们几个员工就必须除了自己的客户以外,还要顶上她的缺儿。看着重新编排过的四月份工作安排表,密密麻麻不见空档,我只能心里苦笑。除非我能立刻就找到一份工作,才能赶在老板走之前,给她两个星期的通知期,然后我开溜,她有没有心情去度假就不知道了。
换个角度看,老板选在最忙的时候出去休假,倒是对我的工作能力的一大肯定。说明她完全放心了,认为我跟其他两位同事一样,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了。只是老板这张非常规牌一打出来,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原来的计划只能推迟了。于是白天接着忙得四脚朝天,背包赶路的时候也没有心情看街边的风景了,晚上回家也已精疲力尽。我很郁闷,觉得自己被困住了不能动弹,很糟糕。我在网上到处乱逛,搜罗全加拿大100个最佳雇主名单,挨个去这些公司的网站,看他们到底好在哪里。看了一圈,有了点动力,外面的确是有更舒服的工作,福利齐全,不少公司休产假时还会给几个月的补贴,弥补EI收入低于正常工资的若干部分,大部分公司会给员工报销和工作想关的进修学费——CGA的学费是很贵的。那就这么定了,我得找个差不多这样的公司去。当然,我没忘记我换工作的首要目标——能获得 CGA要求的工作经验。
四月份结束了,老板也回来了。五月份接着忙,老板又收到了好几个新客户,都是我负责的客户推荐的,分给我两个,要搞定新客户自然又得认真应付一下。我一向是思想先行,行动滞后,再加上工作的压力是个完美的借口,于是就顺理成章除了上面说的网上搜索找目标以外,别的都先按兵不动。简历没更新,面试技巧的书也没去看,连各大求职网站的招工广告也没怎么去看,更别提申请信了。另一方面,TTC的地铁和bus继续成为我整理思绪的最佳场所,有时在陌生的人群里反而最容易静下心来。一思考,我就忍不住忧心忡忡。会计啊会计,多少人心中转行的最佳目标啊,CGA每年新学生大量增长,社区学院和几所大学的会计系,还有各种短训班也都是毕业生众多。估计跟我差不多同一批投身转行大军的,都到了从第一份初级职位向上迈一步的岔路口了,中级职位到底有多少空着的不得而知,只是千军万马之中如果不能早一些突围而出,只怕越拖到后面越没有斗志。隔三岔五,我就抓住我老公倒苦水——“你说我怎么办呀,这个坎儿我能越过去吗?越不过去怎么办啊?”开始他还安慰和鼓励一下,很快他就受不了这样翻来覆去的哀叹,既然这样,那就什么借口也别说了,行动起来吧。
他的着眼点比较特别。我前面也忘了交待我还有一个重大弱点:一直没考到车牌,不是没有试过,而是接连失败了四次,把所有的勇气都消磨了,许久不肯再去尝试。他坚持认为,我应该学会开车,这样找工作的范围就扩大了。他居然在开车路上给我找到了一个教练,是一位退休的考官,电话和Ex-Tester的招牌写在一起,就等红灯那么一会儿,他把电话记下来了。又斗争了良久,拿到电话号码几个星期之后,我终于跟教练联系上了,教练问了我的情况,同意收我这个学生,开始见缝插针平时下班以后或者周末安排时间尽量每周可以练习一次。
本来以为工作和学车两座大山压着,自己会受不了,可是真的开始以后,好像也没那么严重,习惯了就好了。我想我也的确不能再拖拖拉拉了,第三座找工的大山也得横下心来承受了,否则只能期待奇迹出现,驴自动进化成了马,——只在电影Shrek II里面见到过的动人场景。现实生活是没有魔法的。
原来如此——我是这样混进大公司的》:(2)不安现状的人是痛苦的
许多正在学或者打算学CGA课程的朋友都知道,要拿到CGA的专业资格,不光要通过全部的考试,还必须取得相关的专业经验,至少要有1年以上的高级经验。作为一个鼓励学生Part-time半工半读完成整个资格培训计划的专业组织,CGA的本意是让学生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工作职责也相应的提升,当学生学到后面的较高难度的课程时,基本已循序渐进,从初级、中级再前进到高级职位。一年的高级经验要求,对于取得一个专业资格来说,确实也不算过分。但是,对我这样改行的移民,问题就来了。我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找到第一份工作从初级职位做起,而这时我的CGA课程已经学到了后面的高级别,这样我面临着严重的学习进度和职业进度不合拍的困扰。
记得是上班以后几个月我请老板给我填写第一次CGA经验评估表。几个星期以后,CGA的专业经验评估协会给我回信了,判定我当时的经验处于初级水平。后来老板做年度工作绩效评估时候,我坦白地跟老板讲述了我希望能够在工作职责上有所进阶,以满足CGA的经验要求。老板很支持,认可了我的要求,也开始着手重新分配客户,把活儿比较复杂的客户有意识地转给我,也给我涨了工资。我算了一下,我如果马不停蹄地选课考试,可能也要一年以后才能全部考完,全部考完以后,如果那时候还没拿到高级经验,CGA会给额外两年的时间让学生去获得高级经验,所以,暂时似乎经验的要求还可以放在一边。可是,心里已经种下了忧虑的影子,是没有办法轻易消除的。
我们那个公司是个纯女性的世界。老板,办公室前台,我和另外两位记账员同事,全是女的。老板大约是80年代初开始的这个记账业务,最早只有她一个人,业务都是以前工作过的公司和同事介绍的,自雇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灵活自由,可以在家工作,对于家里有未成年孩子的妈妈来说,是个极大的便利之处。后来随着业务的发展,老板一个人忙不过来,先后又招募了两三个记账员,其中那位辗转介绍我进公司的同事,是资历最悠久的员工,已经跟着老板做了八年,在此之前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过会计。另外一位同事也做了三四年了,后来熟了聊天,问起她是怎么入这一行的,一问之下才知道背后的经历也是让人感慨不已。她原本是在5大会计师楼的某一间做秘书,后来1992年前后经济萧条,公司裁员被裁掉,之后又找了一家更小些的会计师楼工作,人少忙不过来的时候老板就让她也帮着做一些记账的活儿,就这样她学会了这门手艺。后来又陆续换了一些其他公司做记账员,每家都没能呆很久,各种原因下来基本上一、两年就要换工。由于没有什么工作保障,她索性也开始了自雇记账生意,直到三四年前因为被客户拖欠工资弄得焦头烂额,干脆带着剩下的几个还不错的客户投奔了现在的老板。
两位同事性格迥异,不过都认同在现在这家公司干有安全感,所以都能呆比较长的时间。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一家这么小的记账公司从何而谈工作保障和安全感呢?的确,小公司没有任何工资和法定扣税项目以外的任何福利,但这么一家稳定发展口碑不错的记账公司,时间长了就变成类似铁打的营盘,客户可以走掉又来新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公司还是那间公司。
如果我愿意,我应该也可以一直在这里做下去。有次老板跟我闲聊,还半开玩笑说起将来她退休,最好我把她的公司买下来,把这生意发扬光大下去。我也考虑过,如果能把这个生意做大,也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以我对老板性格的了解,只要她还管着这个公司,她不会让这个公司以超过她承受能力的速度发展和夸张。公司会发展,但肯定很慢,老板退休起码要十年以后,我等不了。而且,这是我想要的一辈子的职业和生活吗?我还有职业资格要追求,我不愿意这一辈子拿起电话就是“Hi,Mr.XX,this is Pingle your bookkeeper calling”,我想要真正的career,我想做更多用到我的头脑而不是仅仅是灵活的手指的工作,我还想每天穿得漂漂亮亮的在市中心摩登大厦里呆着 ——当然,并不代表我现在换了工作就真的每天花枝招展,这只是忧郁的时候必要的一点野心幻想的刺激。还有更现实的一个问题,我是个还没有孩子的育龄女性,我肯定是要生孩子的,生物钟一天天都在滴答作响,不能太晚,毕竟我不是林青霞胡慧中,我希望在还不太晚之前,先把职业方面的追求经营到一定基础。这个希望不是那么不现实,我的理智告诉我只要努把力肯定可以做到的,只是人天生的惰性会不由自主去回避各种变化和挑战,心里非常向往变化的结果,却下意识不肯去承受痛苦的过程。
林林总总,慢慢成了我每天搭地铁时脑子里琢磨最多的东西。地铁从Victoria Park向东钻出地面那一段,会路过几片树林,我看着它们从冬天的萧瑟,变成春天的嫩绿,再变成盛夏的繁茂,深秋的炫目。如果它们可以作证,会记下我那些忧郁、犹疑和迷茫的沉思。
记得是上班以后几个月我请老板给我填写第一次CGA经验评估表。几个星期以后,CGA的专业经验评估协会给我回信了,判定我当时的经验处于初级水平。后来老板做年度工作绩效评估时候,我坦白地跟老板讲述了我希望能够在工作职责上有所进阶,以满足CGA的经验要求。老板很支持,认可了我的要求,也开始着手重新分配客户,把活儿比较复杂的客户有意识地转给我,也给我涨了工资。我算了一下,我如果马不停蹄地选课考试,可能也要一年以后才能全部考完,全部考完以后,如果那时候还没拿到高级经验,CGA会给额外两年的时间让学生去获得高级经验,所以,暂时似乎经验的要求还可以放在一边。可是,心里已经种下了忧虑的影子,是没有办法轻易消除的。
我们那个公司是个纯女性的世界。老板,办公室前台,我和另外两位记账员同事,全是女的。老板大约是80年代初开始的这个记账业务,最早只有她一个人,业务都是以前工作过的公司和同事介绍的,自雇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灵活自由,可以在家工作,对于家里有未成年孩子的妈妈来说,是个极大的便利之处。后来随着业务的发展,老板一个人忙不过来,先后又招募了两三个记账员,其中那位辗转介绍我进公司的同事,是资历最悠久的员工,已经跟着老板做了八年,在此之前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过会计。另外一位同事也做了三四年了,后来熟了聊天,问起她是怎么入这一行的,一问之下才知道背后的经历也是让人感慨不已。她原本是在5大会计师楼的某一间做秘书,后来1992年前后经济萧条,公司裁员被裁掉,之后又找了一家更小些的会计师楼工作,人少忙不过来的时候老板就让她也帮着做一些记账的活儿,就这样她学会了这门手艺。后来又陆续换了一些其他公司做记账员,每家都没能呆很久,各种原因下来基本上一、两年就要换工。由于没有什么工作保障,她索性也开始了自雇记账生意,直到三四年前因为被客户拖欠工资弄得焦头烂额,干脆带着剩下的几个还不错的客户投奔了现在的老板。
两位同事性格迥异,不过都认同在现在这家公司干有安全感,所以都能呆比较长的时间。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一家这么小的记账公司从何而谈工作保障和安全感呢?的确,小公司没有任何工资和法定扣税项目以外的任何福利,但这么一家稳定发展口碑不错的记账公司,时间长了就变成类似铁打的营盘,客户可以走掉又来新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公司还是那间公司。
如果我愿意,我应该也可以一直在这里做下去。有次老板跟我闲聊,还半开玩笑说起将来她退休,最好我把她的公司买下来,把这生意发扬光大下去。我也考虑过,如果能把这个生意做大,也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以我对老板性格的了解,只要她还管着这个公司,她不会让这个公司以超过她承受能力的速度发展和夸张。公司会发展,但肯定很慢,老板退休起码要十年以后,我等不了。而且,这是我想要的一辈子的职业和生活吗?我还有职业资格要追求,我不愿意这一辈子拿起电话就是“Hi,Mr.XX,this is Pingle your bookkeeper calling”,我想要真正的career,我想做更多用到我的头脑而不是仅仅是灵活的手指的工作,我还想每天穿得漂漂亮亮的在市中心摩登大厦里呆着 ——当然,并不代表我现在换了工作就真的每天花枝招展,这只是忧郁的时候必要的一点野心幻想的刺激。还有更现实的一个问题,我是个还没有孩子的育龄女性,我肯定是要生孩子的,生物钟一天天都在滴答作响,不能太晚,毕竟我不是林青霞胡慧中,我希望在还不太晚之前,先把职业方面的追求经营到一定基础。这个希望不是那么不现实,我的理智告诉我只要努把力肯定可以做到的,只是人天生的惰性会不由自主去回避各种变化和挑战,心里非常向往变化的结果,却下意识不肯去承受痛苦的过程。
林林总总,慢慢成了我每天搭地铁时脑子里琢磨最多的东西。地铁从Victoria Park向东钻出地面那一段,会路过几片树林,我看着它们从冬天的萧瑟,变成春天的嫩绿,再变成盛夏的繁茂,深秋的炫目。如果它们可以作证,会记下我那些忧郁、犹疑和迷茫的沉思。
《原来如此——我是这样混进大公司的》:(1)最棒的背包记账员
话说上回书说到,苹果历尽艰辛山重水复,终于在生日的那天开始了第一份正式的会计工作,好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假如生活像电影一样,我应该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再也没有烦恼和忧愁。在现实中,我只是一个小记帐员——bookkeeper,离我想要成为的会计师——Accountant还有十万八千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注定了烦恼迟早要来。
我的主要工作是照料着10来个客户的账本们,大部分时间背着个大书包乘着TTC往来于客户们的办公室,他们分布在多伦多的大街小巷,有在市中心豪华大厦里的,也有偏处一隅的临建房,还有的就在客户家里的起居室。客户们性格各异,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是非常聪明又勤劳的加拿大人,——不具备这样的品质,是没有办法成功创办和经营自己的公司的。和这样的人打交道非常容易,只要你也是一个又聪明又勤快的人,把活儿做的干净漂亮,他们就会信赖你和喜欢你。而我,恰好手脚比较利索,脑筋也不算慢,也喜欢琢磨怎么把那点活儿做好,所以,我和客户们相处都很愉快。
必须要说明一下的是,bookkeeping的市场很活跃,在中小公司当中,需求很大,同时这又是一个鱼龙混杂的行业,好像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宣布自己是一个bookkeeper。所以,我经常会遇到,上一任bookkeeper是公司老板的老婆,妹妹或者其他亲朋,或者说最早干脆就是老板自己兼任,或者老板随便在公司指定一个新来的小兵来做data entry。当然,这个市场里,也有象我的老板和同事那样的资深bookkeeper,知识和经验都相当丰富,值得某个公司和他们的会计师信赖,日常财务管理,预算和年底结账报税审计,事无巨细都可以全面托付。
最开始的时候,老板并没有派我去见客户,而是在公司处理客户送来的记账资料,也就是以data entry为主,活儿做好了交给老板,我不用跟客户直接接触。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确老板对我没有把握,我自己也需要时间来建立自信。我那时候的目标很自然是要成为老板那种bookkeeper。大约三个月以后,老板把我领到了第一个客户的办公室,我从此也有了自己独立负责的客户。期间的努力和进步,不必细说,相信每个新入行的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那段时间我过得非常的充实,每天早晨都是不带一丝犹豫地去上班,对于新的一天将要获得的体验充满了期待。
一切都是新鲜的。每接触一个新的客户,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他们往往来自不同的行业,需要迅速熟悉和理解各种行业的业务流程,这样才能尽快上手。而且他们通常是因为对以前的bookkeeper不满意,才找到我所在的公司的。所以,必须要证明给他们看,他们的选择没有错,同样的 bookkeeping,我能做得更专业和更有效率。
几个月下来,我的客户们和他们的会计师们对我的工作都十分满意,他们不仅当面肯定——“You are the best!”,还特意打电话给我老板,只为告诉我的老板,她有一个多么出色的员工。当他们身边有人也要找bookkeeper的时候,他们会热情地推荐我们公司。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我的工资也涨了两次了,工作上日渐得心应手,CGA的课程在咬紧牙关坚持下,也在一边工作的同时考过了好几门考试,最后只剩下一两门考试了。各位读者可能已经猜到,第一份工作的蜜月期过去了,烦恼马上就要浮出水面了。
假如生活像电影一样,我应该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再也没有烦恼和忧愁。在现实中,我只是一个小记帐员——bookkeeper,离我想要成为的会计师——Accountant还有十万八千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注定了烦恼迟早要来。
我的主要工作是照料着10来个客户的账本们,大部分时间背着个大书包乘着TTC往来于客户们的办公室,他们分布在多伦多的大街小巷,有在市中心豪华大厦里的,也有偏处一隅的临建房,还有的就在客户家里的起居室。客户们性格各异,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是非常聪明又勤劳的加拿大人,——不具备这样的品质,是没有办法成功创办和经营自己的公司的。和这样的人打交道非常容易,只要你也是一个又聪明又勤快的人,把活儿做的干净漂亮,他们就会信赖你和喜欢你。而我,恰好手脚比较利索,脑筋也不算慢,也喜欢琢磨怎么把那点活儿做好,所以,我和客户们相处都很愉快。
必须要说明一下的是,bookkeeping的市场很活跃,在中小公司当中,需求很大,同时这又是一个鱼龙混杂的行业,好像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宣布自己是一个bookkeeper。所以,我经常会遇到,上一任bookkeeper是公司老板的老婆,妹妹或者其他亲朋,或者说最早干脆就是老板自己兼任,或者老板随便在公司指定一个新来的小兵来做data entry。当然,这个市场里,也有象我的老板和同事那样的资深bookkeeper,知识和经验都相当丰富,值得某个公司和他们的会计师信赖,日常财务管理,预算和年底结账报税审计,事无巨细都可以全面托付。
最开始的时候,老板并没有派我去见客户,而是在公司处理客户送来的记账资料,也就是以data entry为主,活儿做好了交给老板,我不用跟客户直接接触。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确老板对我没有把握,我自己也需要时间来建立自信。我那时候的目标很自然是要成为老板那种bookkeeper。大约三个月以后,老板把我领到了第一个客户的办公室,我从此也有了自己独立负责的客户。期间的努力和进步,不必细说,相信每个新入行的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那段时间我过得非常的充实,每天早晨都是不带一丝犹豫地去上班,对于新的一天将要获得的体验充满了期待。
一切都是新鲜的。每接触一个新的客户,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他们往往来自不同的行业,需要迅速熟悉和理解各种行业的业务流程,这样才能尽快上手。而且他们通常是因为对以前的bookkeeper不满意,才找到我所在的公司的。所以,必须要证明给他们看,他们的选择没有错,同样的 bookkeeping,我能做得更专业和更有效率。
几个月下来,我的客户们和他们的会计师们对我的工作都十分满意,他们不仅当面肯定——“You are the best!”,还特意打电话给我老板,只为告诉我的老板,她有一个多么出色的员工。当他们身边有人也要找bookkeeper的时候,他们会热情地推荐我们公司。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我的工资也涨了两次了,工作上日渐得心应手,CGA的课程在咬紧牙关坚持下,也在一边工作的同时考过了好几门考试,最后只剩下一两门考试了。各位读者可能已经猜到,第一份工作的蜜月期过去了,烦恼马上就要浮出水面了。
Fun with Jim Carrey
前两天参加聚会的时候,有个朋友说自己是帅哥Tom Cruise的忠实影迷,看过他的所有电影。大伙便问了一些小汤哥主演的电影(我只看过其中著名的几部),居然她真的都看过。我跟着大伙抬杠,搬出《Austin Powers III》出来,果然她没想到小汤哥会在这么一部喜剧片里客串男主角一把。
我开始的时候也在吹牛说自己看过Jim Carrey的所有影片,但经过这么一杠,心里也有点发虚。于是回家查了一下Jim Carrey当年演配角的那些影片,发现我只看过其中的三部。一个是88年的烂片《Earth Girls Are Easy》,另一个是91年的《High Strung》,然后就是95年他走红以后参演的《Batman Forever》。至于他多如牛毛的电视制作,我就只在Comedy频道看过寥寥几个片断了。
其实严格上来说,在烂片《Earth Girls Are Easy》里面,Jim Carrey扮演的外星人算是一个主角。该片制作上来说不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烂片,而应该属于烂片中的精品---超级烂片。很奇怪当年我为什么能够咬牙看完这部电影,没有中间跑掉。而《High Strung》则是一部风格奇特,水准相当高的电影。男主角的那句“I'd rather be DEAD!”,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Jim Carrey扮演结尾出场的死神,大概戏份太少,演员表上都没有他的名字。这部独角戏电影,全是靠Steve Oedekerk一个人的精彩表演支撑起来,其他演员确实都是可有可无的。
查过了之后呢,决定以后吹牛的时候,我要改口说Jim Carrey主演的所有的电影我都看过了。(其实还是有两部没看过)
一说起Jim Carrey的电影,大部分人想到的应该是94年的《The Mask》。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国内引进了这部片子,算是每年十部“大片”中的一部。那一年Jim Carrey一共主演了三部影片,《The Mask》,《Ace Ventura》和《Dumb & Dumber》,从此奠定了自己在喜剧电影中的地位。这三部电影里,我对《The Mask》感觉一般,特别看了香港跟风拍摄的《百变金刚》之后,彻底倒足了胃口。《Dumb & Dumber》相当不错,值得收藏,两个男主角的配合完美,故事性也比较强。Jim Carrey在这部电影的表演,恰到好处,跟这部片子的风格也很一致。而《Ace Ventura》,应该算是最最经典的Jim Carrey风格的电影了。虽然我个人很喜欢Jim Carrey的这种表演风格,他的忠实影迷也都是被他的这种独特风格所吸引。但他的这种表演风格,也是被诟病最多的。坦白的说,我觉得有一个对他的批评比较贴切,就是:overacting。
也许就是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太深刻了,Jim Carrey一直与奥斯卡无缘。其实按道理来说,他在《The Truman Show》中的表演至少能够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可惜奥斯卡评委一向不太喜欢喜剧演员,虽然《The Truman Show》不是一部喜剧片,虽然Jim Carrey在这部影片里丝毫没有卖弄自己的喜剧天分。在他所有的电影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The Truman Show》了。其它的象《Liar Liar》,《Ace Ventura》,《Me, Myself & Irene》等一系列经典喜剧电影,虽然也很精彩,但只能排在第二梯队,至于《The Cable Guy》,《Pecan Pie》就属于可看可不看的第三梯队电影了,《Pecan Pie》我也确实没看。
《The Truman Show》之后一年,Jim Carrey大概为了再次冲击奥斯卡,主演了传记片《Man on the Moon》,并再度获得了金球奖的最佳表演奖。也许是我对传记片一向不那么热衷,总觉得这部电影怪怪的,看完了以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归纳它。Jim Carrey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绝对出色,但电影的整体感觉实在一般。虽然传记片是奥斯卡的宠儿(想想去年奥斯卡的大赢家《The Aviator》),但Jim Carrey仍然没能打动奥斯卡评委。忘了是在99年还是2000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Jim Carrey捧着小金球,“感动”的说:“谢谢学院奖的评委们……”这话确实有搞笑的成份(奥斯卡奖的官名是学院奖),不过谁都能听出Jim Carrey话里面淡淡的醋味。
最近这两三年,Jim Carrey又回归了他自己喜剧片的老路,虽然没有了《The Truman Show》这样的巅峰之作,但每一部还都是值得一看的。特别是这个圣诞节放映的《Fun with Dick and Jane》,可以算得上是Jim Carrey第二梯队电影中的佼佼者。这是一部重拍片,影片的最后打出的字幕“感谢以下公司的管理层们:WorldCom,Enron,HealthSouth……”,告诉观众片子里揉进了这几年的应景故事。
我喜欢这一部电影,是因为它里面的黑色幽默,让你开怀大笑的同时又有一点点鼻子发酸的感觉。Jim Carrey主演的Dick刚刚升到了VP的职位,公司就垮了。观众前一分钟还在跟着Dick在电梯里意气风发的唱“I believe I can fly, I believe I can touch the sky”,后一分钟已经因为他的失业而忧心忡忡了。还好这两年经济形势不错,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没那么强烈。个人认为电影最高潮的部分,就是Dick混在墨西哥移民里面一起找工,被移民局集体遣返回墨西哥,然后又一帮人偷渡回美国的情节。
说实话,Jim Carrey在这电影里的表演,稍微有一点过火,雌雄大盗中的两三个场景他如果稍微内敛一下效果会更好。还好女主角Téa Leoni演技十分出彩,算是弥补了这一缺憾。很奇怪,以前竟然一直没注意过女演员Téa Leoni,她演得非常自然,喜剧天分十足。在所有和Jim Carrey配戏的女演员中,她是演技最出色的一个。看来以后要多关注一下她了。比较而言,Jennifer Aniston在《Bruce Almighty》中的表演,就别扭多了。当然,要论漂亮,还是Cameron Diaz在《The Mask》的花瓶角色最漂亮。
今年Jim Carrey演的电影比较奇怪《The Number 23》竟然是惊悚片,按时间推算,应该是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推出。实在难以想象Jim Carrey在惊悚片里会是什么样子。
等着瞧吧。
PS: 刚过新年第二天,公司突然“结构调整”,四个同事被终止合同……
我开始的时候也在吹牛说自己看过Jim Carrey的所有影片,但经过这么一杠,心里也有点发虚。于是回家查了一下Jim Carrey当年演配角的那些影片,发现我只看过其中的三部。一个是88年的烂片《Earth Girls Are Easy》,另一个是91年的《High Strung》,然后就是95年他走红以后参演的《Batman Forever》。至于他多如牛毛的电视制作,我就只在Comedy频道看过寥寥几个片断了。
其实严格上来说,在烂片《Earth Girls Are Easy》里面,Jim Carrey扮演的外星人算是一个主角。该片制作上来说不能算是一般意义上的烂片,而应该属于烂片中的精品---超级烂片。很奇怪当年我为什么能够咬牙看完这部电影,没有中间跑掉。而《High Strung》则是一部风格奇特,水准相当高的电影。男主角的那句“I'd rather be DEAD!”,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Jim Carrey扮演结尾出场的死神,大概戏份太少,演员表上都没有他的名字。这部独角戏电影,全是靠Steve Oedekerk一个人的精彩表演支撑起来,其他演员确实都是可有可无的。
查过了之后呢,决定以后吹牛的时候,我要改口说Jim Carrey主演的所有的电影我都看过了。(其实还是有两部没看过)
一说起Jim Carrey的电影,大部分人想到的应该是94年的《The Mask》。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国内引进了这部片子,算是每年十部“大片”中的一部。那一年Jim Carrey一共主演了三部影片,《The Mask》,《Ace Ventura》和《Dumb & Dumber》,从此奠定了自己在喜剧电影中的地位。这三部电影里,我对《The Mask》感觉一般,特别看了香港跟风拍摄的《百变金刚》之后,彻底倒足了胃口。《Dumb & Dumber》相当不错,值得收藏,两个男主角的配合完美,故事性也比较强。Jim Carrey在这部电影的表演,恰到好处,跟这部片子的风格也很一致。而《Ace Ventura》,应该算是最最经典的Jim Carrey风格的电影了。虽然我个人很喜欢Jim Carrey的这种表演风格,他的忠实影迷也都是被他的这种独特风格所吸引。但他的这种表演风格,也是被诟病最多的。坦白的说,我觉得有一个对他的批评比较贴切,就是:overacting。
也许就是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太深刻了,Jim Carrey一直与奥斯卡无缘。其实按道理来说,他在《The Truman Show》中的表演至少能够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可惜奥斯卡评委一向不太喜欢喜剧演员,虽然《The Truman Show》不是一部喜剧片,虽然Jim Carrey在这部影片里丝毫没有卖弄自己的喜剧天分。在他所有的电影中,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The Truman Show》了。其它的象《Liar Liar》,《Ace Ventura》,《Me, Myself & Irene》等一系列经典喜剧电影,虽然也很精彩,但只能排在第二梯队,至于《The Cable Guy》,《Pecan Pie》就属于可看可不看的第三梯队电影了,《Pecan Pie》我也确实没看。
《The Truman Show》之后一年,Jim Carrey大概为了再次冲击奥斯卡,主演了传记片《Man on the Moon》,并再度获得了金球奖的最佳表演奖。也许是我对传记片一向不那么热衷,总觉得这部电影怪怪的,看完了以后都不知道该怎么归纳它。Jim Carrey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绝对出色,但电影的整体感觉实在一般。虽然传记片是奥斯卡的宠儿(想想去年奥斯卡的大赢家《The Aviator》),但Jim Carrey仍然没能打动奥斯卡评委。忘了是在99年还是2000的金球奖颁奖典礼上,Jim Carrey捧着小金球,“感动”的说:“谢谢学院奖的评委们……”这话确实有搞笑的成份(奥斯卡奖的官名是学院奖),不过谁都能听出Jim Carrey话里面淡淡的醋味。
最近这两三年,Jim Carrey又回归了他自己喜剧片的老路,虽然没有了《The Truman Show》这样的巅峰之作,但每一部还都是值得一看的。特别是这个圣诞节放映的《Fun with Dick and Jane》,可以算得上是Jim Carrey第二梯队电影中的佼佼者。这是一部重拍片,影片的最后打出的字幕“感谢以下公司的管理层们:WorldCom,Enron,HealthSouth……”,告诉观众片子里揉进了这几年的应景故事。
我喜欢这一部电影,是因为它里面的黑色幽默,让你开怀大笑的同时又有一点点鼻子发酸的感觉。Jim Carrey主演的Dick刚刚升到了VP的职位,公司就垮了。观众前一分钟还在跟着Dick在电梯里意气风发的唱“I believe I can fly, I believe I can touch the sky”,后一分钟已经因为他的失业而忧心忡忡了。还好这两年经济形势不错,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没那么强烈。个人认为电影最高潮的部分,就是Dick混在墨西哥移民里面一起找工,被移民局集体遣返回墨西哥,然后又一帮人偷渡回美国的情节。
说实话,Jim Carrey在这电影里的表演,稍微有一点过火,雌雄大盗中的两三个场景他如果稍微内敛一下效果会更好。还好女主角Téa Leoni演技十分出彩,算是弥补了这一缺憾。很奇怪,以前竟然一直没注意过女演员Téa Leoni,她演得非常自然,喜剧天分十足。在所有和Jim Carrey配戏的女演员中,她是演技最出色的一个。看来以后要多关注一下她了。比较而言,Jennifer Aniston在《Bruce Almighty》中的表演,就别扭多了。当然,要论漂亮,还是Cameron Diaz在《The Mask》的花瓶角色最漂亮。
今年Jim Carrey演的电影比较奇怪《The Number 23》竟然是惊悚片,按时间推算,应该是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推出。实在难以想象Jim Carrey在惊悚片里会是什么样子。
等着瞧吧。
PS: 刚过新年第二天,公司突然“结构调整”,四个同事被终止合同……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