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需要经营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这句流传甚广的话,吓得很多未婚的DDMM对婚姻望而生畏,在套上结婚戒指以前,费尽思量是否应该钻进这座坟墓。也使很多已婚的GGJJ,遇到婚姻不如意的时候,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假使这句话是真的,结婚是为了埋葬爱情,那么愿意结婚的人肯定寥寥无几,婚姻登记机关里面就应该冷冷清清。负责婚姻登记的工作人员每天的唯一工作,就是打瞌睡美容,结果睡成美女帅哥,或者无聊的练习左右手互博,结果练成武林高手。但是真相是,婚姻登记机关门口既没有挂出某某美容院的招牌,也没有挂出某某武校的招牌。

  其实,婚姻和爱情的死亡,根本没有因果关系。打个比方,很多歌中唱到“爱情是一团火”。当火越烧越旺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必要把它移进壁炉,使它燃烧的更好。不幸的是,进入壁炉以后,这团火熄灭了。因此得出结论“壁炉是火焰的坟墓”,相信文学教授一定会给这个句子高分,但是逻辑学教授就会恶狠狠的打上一个叉。因为实际上,大多数爱情之火,还根本来不及进入婚姻这个壁炉,就已经熄灭了。

  如果硬要找因果关系的话,只能说爱情和婚姻的死亡,是有因果关系的。没有了爱情,婚姻就会死亡。就象题目所说,婚姻,是需要经营的。

  提起经营,容易让人联想到经营一家公司。不过,以公司类比婚姻,似乎比较贴切。好吧,那我们就拿开公司做一个类比。

  中国一个婚礼上,亲朋好友用的最多的祝福语是:白头偕老。当然,白不白头,要看是否有这个基因,偕不偕老,要看婚姻是否能够持久。而众人的愿望当然是希望相爱的人,能够一直长相厮守。开公司也一样,没有人在注册登记公司的时候,希望它很快破产,也是希望能够成为一家百年企业。

  但是生活告诉我们,愿望,特别是美好的愿望总是一厢情愿。据统计,超过半数的公司会在第一年关门大吉,而最终破裂的婚姻里面,也有很多是在第一年就离婚的。无论情愿与否,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自然规律:公司会倒闭,婚姻会破裂。微软公司的创始人盖茨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微软公司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虽然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有矫情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还是很有道理的。

  公司倒闭的原因,通常是因为是缺钱,公司要想好好生存,必须要有钱。同样,婚姻破裂的原因,通常是因为没有了爱;婚姻要想好好生存,必须要有爱。

  钱和爱,对于公司和婚姻,都是头等大事。至于公司和婚姻是什么形式,都是不重要的。公司可以是股份的,婚姻可以是契约的,只要公司的拥有者和婚姻的当事人满意,什么形式都可以。当然,前提是不能违反法律。

  至于说公司的规模,也是可大可小。小,可以小到个人拿出一点点积蓄,开个一年就一笔业务的公司。大,可以大到注册资金一大把,每天烧钱的速度能够累死几台点钞机。无论大小,无论是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资,只要公司能够赚钱,那就好。婚姻也一样。婚姻里的爱,可以是细水长流,平平淡淡,每天的爱一丝一丝的释放。婚姻里的爱,也可以是海誓山盟,轰轰烈烈,爱象洪水一样冲下山来。无论是爱的不死不活,还是爱的死去活来,只要婚姻中还有爱,那就好。

  简单地说,经营之道在于开源节流。

  公司需要找到利润增长点,控制成本。尽量不要放过每一个能够带来利润的顾客,也不要浪费金钱在不应该支出的地方。这样公司才能活下来,并且越活越好,最终成为百年的企业。同样,为了婚姻持久,最终白头偕老,婚姻也需要不断的给爱情升温,不要吝惜说“我爱你”,不要吝惜表达爱意的小礼物。同时不能使爱情受伤,因为伤口即使修复,也会留下痕迹。

  至于公司和婚姻要如何更好的经营,方法也有很多很多种。书店里面卖不出去的公司管理方面的书籍,和婚姻指南类的书籍,扔得到处都是。随便买一本,就能学到很多东西。需要记住的是,模仿成功的方法不一定都能导致我们的成功,但是模仿失败的方法一定会导致我们的失败。

  如果不喜欢看书钻研,也可以请教那些挂着硕士和博士头衔的企业管理专家、婚姻指导专家,在大厦和胡同里,他们比比皆是。但是,即使是专家,即使在完美理论的指导下,公司也有可能倒闭,婚姻也有可能破裂。这时需要记住,如果公司负债累累,不幸倒闭,勇敢的抛下它,开始另一段创业故事。如果婚姻伤痕重重,走向分手,勇敢的抛下它,寻找另一份爱情。

  那么,开始经营吧。

寂寞如我

  今天是她不在身边第N天了。

  家里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和六条默默游泳的热带鱼。热带鱼这种宠物,缺点就是悄无声息。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耳朵总是饥饿,需要塞进一些声音缓解寂寞的时候。但是鱼才不会理睬你,它们仍然安安静静的享受幸福的水中生活。于是只好打开电视,让无聊节目和广告的声音在空旷的屋子里回响。

  声音可以制造,但是气味就不行了。以前一直没有意识到,家中因为有她,有了一股温暖的味道。回家推开门,做个深呼吸,空气立刻不一样,心情会感到无限平静。即使还没有看见她的笑脸,烦恼就都抛到了脑后。而现在的屋子里面,只剩下冷冰冰的墙壁味道。忽然明白为什么妖怪回到家,总要先耸两下鼻子,然后大叫:家里有生人味!

  这N天的生活,概括来说有两个变化:时间变慢了,梦变频繁了。

  她不在身边的时候,时间过得真慢。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觉得很多事情没时间做,随随便便一晃一个星期就过去了,在晃一晃一个月就过去了。而现在每天吃了晚饭,总是要想一想睡觉前这么的长时间要怎么安排才好。日子需要掰着手指头一天天算,它才肯一天天往前走。古人有一句话叫“度日如年”,也有另一句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虽然夸张,但是我已经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境。

  据说爱因斯坦在给“群众”讲解相对论的时候,打了这么一个比方——同最亲爱的人坐在一起,一个钟头相当于五分钟。反过来,一个人坐在火炉边,五分钟相当于一个钟头。姑且不论这个传闻是真是假,但是它所表达的时间感受,确是真实的。我相信如果爱因斯坦寂寞如我,也许他的相对论原话会是“她在身边的时候,一个钟头相当于五分钟。她不在身边的时候,五分钟相当于一个钟头。”

  她不在身边的时候,总是梦中见到她。

  说来好笑,她在家的时候,我很少做梦。即使做梦,也多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梦,时代飘忽不定,她很少出场。而从她出门的第二天开始,梦,又回到了我的夜里。梦中,总是两个人一起经历过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琐琐碎碎。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丰富的想象力。直到早晨醒来,才泄气的发现,原来只是一个梦。

  按照弗洛依德心理学的理论,梦中的场景,都是做梦人心底愿望的实现。也许她在身边的时候,我总认为分开并不是那么难熬,和她厮守的愿望,总是敌不过外界奇怪的诱惑,所以梦总是稀奇古怪的。而两个人一旦不在一起,我才会格外珍惜那些日常的琐碎。不过,在弗洛依德《梦的解析》一书中并没有看到这样的例子,也许是他没有过寂寞如我的感觉吧。

  明天,是她不在身边的第N+1天,我仍然会是孤灯伴孤人。一如今天,平淡无奇,除了寂寞还是寂寞,不过和今天最大的区别是离我们团聚的日子又近了一天。

  忽然想起林忆莲的一首歌:

  Hello,寂寞
  冷冷的风从窗外吹过
  Hello,寂寞
  冷冷的雨从脸上滑落
  今夜为谁难过,是不是我
  黑暗笼罩的空间,无处藏躲
  Hello,寂寞
  今夜请为我停留,不要让我连寂寞也没有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棵树

  今天我和老亮都喝高了。

  因为啤酒是免费的,所以我们都没怎么好好吃饭,就一杯又一杯的喝着不要钱的扎啤。

  “你已经去了三次洗手间了,不行了吧,以前是不是从没喝过这么多啤酒?我跟你说实话,这也是我第一次喝这么多啤酒。不过你放心,我没事。其实,我还巴不得喝醉一次呢。我跟你不一样,我没有老婆,甭管喝成什么样,也没人管我。羡慕我吧,这就是单身的好处。听过那个狗熊掰玉米的故事吗?你已经找到了属于你的玉米,以后再看见新的玉米,你只能望玉米兴叹。因为你的手已经被占上了,我可是还空着手呢,想怎么挑就怎么挑,幸福吧?”

  老亮絮絮叨叨的说着,我昏昏沉沉的听着。

  “咱们这拨朋友里面,你是第一个结婚的吧?对,你结婚的时候,微波炉还是我们几个送的呢。你小子行啦,早早过上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天天跟你那个玉米泡在蜜罐里。唉,我还不知道属于我的那个玉米,长在哪棵树上呢。别吝啬,今天嫂子不在,你传授几个秘诀给我,我怎么才能找到属于我的那棵树?”

  我嘿嘿笑了起来:“老亮,你醉了,玉米怎么是长在树上的?”

  老亮呵呵的傻笑了几声。看看时间不早了,我招呼服务员结账,扶着老亮走出餐馆。

  出了餐馆,冷风一吹,老亮紫红色的脸顿时变得煞白,额头上开始冒冷汗。我问老亮:“你没事吧,要不要带上帽子?”我从老亮防寒服口袋里掏出他的毛线帽子,也不管正反,给他套到了头上。

  “我先送你回家吧?”我问老亮,我估计老亮已经不能自己找到家了。

  “呜”,老亮喉咙里响了一下,算是回答了我。接着又忍不住连打了两个酸嗝,看来是要吐。

  果然,老亮挣脱了我的手,一只手捂着自己的嘴,又朝我指了一下路边的一棵树,然后就跑到那棵树下,扶着树开始呕吐。呵呵,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醉鬼的亲密爱人,并不是酒,而是马桶。对老亮来说,马桶现在是遥不可及,现在他的亲密爱人,就是这棵树了。

  老亮呕了一阵,停了下来,弯着腰在那里喘气。我走过去,准备拍拍他的后背,帮他吐干净。

  没等我靠近,一股浓烈的酒精、胃液的混合味道钻入了我的鼻子,我的胃里立刻翻腾起来。我强忍着吞了一口唾沫,试图把这股恶心压下去,可是没用,嘴里越来越酸。

  去洗手间肯定来不及了,我扭头就朝旁边的树跑去。

  到跟前才发现,这棵树今天已经被人吐过了,树边一滩怪怪颜色的秽物。现在,这棵树已经属于别人了。看来今天供应免费啤酒,喝高的人还真多。

  我的眼睛现在也受到了刺激,呕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我回头看了一下老亮,他还在扶着树喘气。我又朝下一棵树跑去,这棵树下似乎没有呕吐物。好了,这棵树属于我了。

  且慢,树下这一团黑黑的是什么?

  狗…#¥%~*!

  不像话!外出遛狗的人,怎么能这么不讲公德?我要是人大代表,一定提议出台《养狗法》,或者什么《遛狗管理条例》。

  我正在胡思乱想,从餐馆里又出来几个人,其中一个飞奔着朝我前面的树跑去。看来他很有经验,知道远处的树还是清洁的。我赶紧抢在他前面,先占领了那棵树,然后朝他指了指更远处的一棵树。

  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棵树。

虚假的Rolia,虚假的加拿大

  从贴子里看Rolia,从新闻中看加拿大。

  这大抵就是我们了解Rolia,了解加拿大的方式。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无论Rolia还是加拿大,我们都只得到了一幅虚假的画面。

  先说说Rolia。由于网络的隔绝,我们基本上无法看到贴子后面真实的话语,ID后面真实的人物。假如有一天有人跳出来揭发,Bingle和 Pingle其实只是一个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过,我所谓‘虚假的Rolia’并不是指此而言的。抛开网络背后‘真实的世界’,单就Rolia 而言,我们每个人了解的Rolia,都是片面和虚假的。

  想想看,Rolia平均每天1000个贴子,上百个贴子包括内容,能够每天读其中的50%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所以,为了小小的脑袋里能够装进更多‘ 有用’的信息,我们必须忽视一些贴子的存在。我相信包括Sailor,没有人对每一个话题(包括各种广告)都感兴趣,那些不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就是该被忽视的话题。

  比如我,对于Rolia上讨论化妆品的贴子,从来就是视而不见的,更不要问我这些贴子讨论的是什么内容了。因此我很有可能妄言:Rolia上从来不存在讨论美容和化妆品的贴子。而这,就是我眼中的那个‘虚假的Rolia’。

  其他人眼中的Rolia,肯定与我眼中的不同,但也是‘虚假的Rolia’。

  再说说加拿大。了解加拿大的方式,相对于Rolia要多得多。可以通过与朋友交谈,可以看各种媒体,也可以看统计数据。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不能给你一个真实的加拿大。

  与朋友交谈,显而易见只能片面了解加拿大。即使我们‘好交朋友’,但朋友的数量总是有限的,Yahoo Messenger假设,每个人最多100个朋友。而朋友从来都是‘人以群分’,他们的背景和我们一样,他们了解加拿大的途径和我们一样。他们眼中‘虚假的加拿大’,其实都差不多,这些虚假的画面,重叠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我们眼中自以为真实的‘虚假的加拿大’。

  并且,朋友告诉你的数据,通常被朋友加工过。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收入。很多Rolia大辩论中,‘有一个朋友收入多少多少’,经常被作为论据使用。但是除了朋友本人,没有人真正知道真实的数字是多少。我这里并没有影射朋友在虚报收入,我只是想说:简单的改变计算方法,就可以大大改变一个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这是收入的例子,其它的例子也一样。

  再看媒体。媒体是了解加拿大的一个好途径,但是最后的结果仍然不是真实的。统计资料显示,通过传播媒体,特别是电影、电视剧拼凑起来的美国(不能怪我,我手中只有美国学者的统计资料)是一个‘虚假的美国’。犯罪率高于真实社会,富豪比例高于真实社会,女性比例低于真实社会,女性职位低于真实社会,少数族裔受教育程度低于真实社会。我相信加拿大的情况类似。

  那么再看统计数据。统计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就是因为简单或者片面的统计,有时候还不如没有统计。

  以加拿大的就业机会举例。为了调查,我们肯定要走进职业市场。我们可以设想出两种统计方式,一是去调查雇主,二是去调查雇员。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我们通常会得出矛盾的结论。

  从雇主那里的统计数据会显示:人才短缺。从雇员那里的统计数据会显示:工作难觅。数据是真实的,结果是真实的,但是反映的加拿大是混乱的。原因很简单,走进职业市场的雇主,当然是处在职位空缺的状态,并且有可能已经空缺了若干个月;而走进职业市场的雇员,当然是处在寻觅工作的状态,并且有可能已经寻觅了若干个月。

  “某某职位,收到上千份简历...”“某某人,同时得到好几个工作机会...”这是职业市场经常反馈的信息。看似矛盾,但又是真实的。某某职位收到上千份简历的背后,是平均每个人投递的简历都超过一百份。某某人同时得到几个工作机会的背后,是每个工作机会都有若干应征者。

  因此,即使科学的统计数据,也会由于包含的信息的不全面,而带给我们一个虚假的加拿大。

  是不是令人沮丧的话题?无论Rolia,还是加拿大,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虚假的。

  怎么办?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