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夕阳红》电视节目里提到,中国现在有1亿3千万老年人,真正是一个老龄化的社会了。听到这个数字,有些吃惊。
其实,原先住在天津的时候,我就有点注意到了。当时为了上班和生活的便利,住处选在靠近市中心的小白楼,步行范围内商场、影院、书店、快餐店一应俱全,代价则是房子比较老旧。住在老房子里的多半是退休了的老人。有一天下班回家,忽然发现楼道门口摆满了花圈花篮,还有黑色的挽联和一盏不知从几楼扯电线的整夜亮着的点灯。从小我对这些代表着死亡的东西很畏惧,总是远远的躲开。现在长大了,仍然希望离这些越远越好,可是这是不可能的。当我默默的穿越花圈围成的甬路走到自己的房间门口,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年龄似乎增长了一些。后来我注意到几乎是每月一次的频率,我可以在几栋居民楼围成的院子里的某个楼道门口,看到各色的花圈。
现在我在北京所处的社区老年人也非常多,尤其是当我不用上班整天在家,我的活动时间和范围和老人们都重合起来了,我有很多机会和社区里的老人近距离接触。早晨,早市上一大半都是推着小推车买菜的老人。白天的时候走在院子里,满眼看到的都是银发一族或者还没上幼儿园的很小的孩子。夏天的时候,院子里的石桌石凳总有打牌下棋的老人们。冬天的时候,每天早晨和傍晚,不管多冷,老人们也总会聚在一起聊天。路过的时候,我偷听到过他们的谈话内容,既有谈论911 事件,也有说哪儿商场的棉衣减价了。在非周末的白天去超市买东西,和我一起排队付款的多半是老人。同样,如果在每月15日左右或者国债发行日去工商银行的储蓄所,和我一起排队的大部分还是老头老太太们。
一般来说,我尽量避开每月15日左右去工商银行,因为我知道那是老人们领退休工资的日子,能用ATM办的事情决不去占用柜台资源。可是,偶尔会赶上 15日必须通过银行支付的水费账单或者电卡充值,我不得不去排队。有时候我看到老太太们排队排得好辛苦,真的很着急。我想,其实他们的业务——查询工资到没到,取出几百块钱作为生活费——最适合用银行卡在ATM机器上办了。可是,我也知道,当工商银行更新系统,所有存款户都必须有密码时,许多许多老人或者不太老的人都选择了默认密码为0000,就这样,我还总能听到对需要输密码的抱怨声。所以,我能想象假如我建议他们把自己的退休工资全部交给一台陌生的 ATM机器办理,他们该是多么的不信任它。其实,不用想象,我的确曾经这么建议过一位排在我前面的老太太,我很努力地想让她听懂我,她也很努力地在听我说什么,可是最后我和她都放弃了。
最需要方便的老人们,却无法享受这些作为社会进步一部分的便利设施,真是莫大的遗憾。也许,发明制造这些机器的年轻人,没有充分估计到对于老人们来说,跟机器打交道的麻烦远远超过了机器带来的方便。虽然现在我可以自如地享受着这些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但是,我很难不怀疑,等我老了的时候,我会不会也不再搞得懂将来的年轻人折腾出的“新玩意儿”?或者懒得去搞懂它们?
走在白发苍苍的人群中,让人不由自主会去思考自己的老年。我老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会不会也非常喜欢《常回家看看》这样的歌曲,要我的儿女们好好听听它,委婉地表达我对她们的希望和不满?我会是一个兴高采烈扭秧歌的老太太吗?或者面无表情的坐在养老院的长廊上晒太阳?这些问题都不敢细想。从统计资料上来看,老龄社会的最高峰将在我自己老掉的时候到来。从前我的计划是这样的,年轻时候一定要攒一大笔钱,到了老掉的时候,就让我谁也别靠,只靠我的钱好好生活吧。可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警告,将来老龄社会的主要问题根本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劳动力的严重匮乏,造成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服务!
小时候总固执地认为妈妈不会老,爸爸不会老,外婆不会老,爷爷奶奶不会老,老掉的人都是别人家的,我自己就更不会老掉。小时候这么认为,可以被看成是可爱的童心,现在再这么想,就会被人嗤笑了。现在我只希望我老了的时候,可以做一个心平气和的老太太,服老,不妒忌年轻人,不抱怨该死的莫名其妙的新东西,愉快地、聪明地生活着。
窗外是早市·——北京生活杂记(2)
搬到北京一年多了,阳台外面的一条小街,安安静静的,如果你下午十分走在这里,你绝对想不到这里上午会是一个喧闹的早市。
早上7点钟开始,摊贩和人流慢慢汇集,蔬菜、水果、主食、服装、小百货一应俱全。一到上午10点半,值勤的大爷一招呼,买卖双方一拍两散,各奔东西。清扫保洁的大叔大婶立刻上岗,到11点的时候,街道就几乎完全卸去了早市的残妆。
基本上我难得能赶上早市,晚睡晚起的恶习已经养成很久了。有时候醒得早一些,迷迷糊糊躺在床上,觉得屋子里好安静,可是,就在彻底清醒过来的一瞬间,忽然耳朵就听到了经过阳台和厚厚窗帘过滤后的早市的声音。
例外总是有的。不经意的时候,也许会突然起了个大早,或者出门旅行,刚巧坐的是清晨到达的返程火车,这些都让我有可能走进这片喧闹的声音中去。从早市上,我抱回过一盆生命力异常顽强的竹子,有一次还看到了一幅粗麻布的小熊图案的小方桌布,惊喜之下没忘锻炼砍价功夫,从15块杀到10块,小贩坚决不允,最后12块成交。另一次发现了一种纯棉的白色大厚毛巾,3块钱一条,5块钱两条,10块钱5条。便宜的原因在于白毛巾上面赫然印了PHILIPS几个蓝色字母,据说是为厂商定制的赠品剩余。我当时有些迟疑,只买了两条权当试验。事实证明它们用起来非常舒服,但是后悔也没有用了,因为早市的惊喜是可遇不可求的。
早市整年开放,雨雪无阻,记得去年只在7月6日到7月9日贴出告示,歇市四天,因为那正是高考的时节。
不知道多伦多有没有早市,估计没有吧,听说很多在多伦多的朋友都是以距离华人超市的远近来衡量生活质量的。
早上7点钟开始,摊贩和人流慢慢汇集,蔬菜、水果、主食、服装、小百货一应俱全。一到上午10点半,值勤的大爷一招呼,买卖双方一拍两散,各奔东西。清扫保洁的大叔大婶立刻上岗,到11点的时候,街道就几乎完全卸去了早市的残妆。
基本上我难得能赶上早市,晚睡晚起的恶习已经养成很久了。有时候醒得早一些,迷迷糊糊躺在床上,觉得屋子里好安静,可是,就在彻底清醒过来的一瞬间,忽然耳朵就听到了经过阳台和厚厚窗帘过滤后的早市的声音。
例外总是有的。不经意的时候,也许会突然起了个大早,或者出门旅行,刚巧坐的是清晨到达的返程火车,这些都让我有可能走进这片喧闹的声音中去。从早市上,我抱回过一盆生命力异常顽强的竹子,有一次还看到了一幅粗麻布的小熊图案的小方桌布,惊喜之下没忘锻炼砍价功夫,从15块杀到10块,小贩坚决不允,最后12块成交。另一次发现了一种纯棉的白色大厚毛巾,3块钱一条,5块钱两条,10块钱5条。便宜的原因在于白毛巾上面赫然印了PHILIPS几个蓝色字母,据说是为厂商定制的赠品剩余。我当时有些迟疑,只买了两条权当试验。事实证明它们用起来非常舒服,但是后悔也没有用了,因为早市的惊喜是可遇不可求的。
早市整年开放,雨雪无阻,记得去年只在7月6日到7月9日贴出告示,歇市四天,因为那正是高考的时节。
不知道多伦多有没有早市,估计没有吧,听说很多在多伦多的朋友都是以距离华人超市的远近来衡量生活质量的。
脆弱的供应链·——北京生活杂记(1)
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登陆者”,发现留守在国内的我成了少数,加拿大成了朋友们的大本营了。当然,通过在网上的聊天还在继续着。
网上闲聊,一不小心话题就容易扯到吃上面。我经常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在北京大吃大嚼的成果,比如什么“太熟悉”又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分店了,开业6.8 折,假装哭诉昨晚吃水煮鱼好麻好辣,以至于嘴巴都差点辣肿了;比如什么在超市发现一种方便酸辣粉,拿开水一冲就好了,好吃得不得了,到处许诺“等我登陆的时候带n包给你们尝尝就知道了”;等等。
总之,在吃的话题上,我占尽优势,毕竟我现在身边吃的资源极其丰富,北京美食博采全国精华,有各种中国食物的庞大供应圈。他们在加拿大一切自力更生,怎能跟我相比?
有一天聊天的时候,忽然卷起了一股馋凉皮的旋风。我煞有介事的给她们出了一个馊主意。——“你们想吃凉皮,其实最想吃的不就是那碗酸酸辣辣的调料汤吗?这样吧,去厨房拿一个小碗,用麻酱、蒜汁、辣椒油末、醋炮制一碗调料,直接喝点将就解馋吧。太咸的话,拿馒头蘸着吃好了。”
两天后的中午,我忽然也很想吃凉皮。对于吃上一顿干净卫生美味的凉皮午餐,我胸有成竹。我直奔首选的凉皮供应商——一个开设在京客隆超市里的固定凉皮摊位。出门时有点晚了,快下午1点了,我瞥了一下凉皮摊位的方向,看见一个顾客正在买凉皮,于是决定先去买一些其他东西。我拎着购物袋走出收银台,走到凉皮摊儿跟前,愕然发现人去摊空。旁边的糖炒栗子妹妹指点我,凉皮姐姐忽然牙痛难忍,收摊去看牙医了。
我比任何时候都清醒的意识到现在是冬天了。从前司空见惯的附近几个大小市场里的凉皮摊子们全部不见了踪影。奔走了半个多钟头以后,我放弃了,悻悻然吃了一碗酸辣粉了事。
我以为我有强大的供应网,享有饮食权的充分保障,然而,当一张网缩水成了一根链子,凉皮姐姐一牙痛,我的供应链就断了。再想想那天自己的馊主意,忽然隐约有点腰疼了。
回家上网一看,在加拿大的朋友贴出了自制凉皮的秘方,她已经成功自己动手在多伦多充分实践了自己的饮食权。
虽然凉皮姐姐的牙齿很快会不痛,但是我觉得这个牙痛事件对我来说影响重大。恐怕下次谈论吃的话题时,我会把话语优势让给在加拿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朋友们。
网上闲聊,一不小心话题就容易扯到吃上面。我经常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在北京大吃大嚼的成果,比如什么“太熟悉”又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分店了,开业6.8 折,假装哭诉昨晚吃水煮鱼好麻好辣,以至于嘴巴都差点辣肿了;比如什么在超市发现一种方便酸辣粉,拿开水一冲就好了,好吃得不得了,到处许诺“等我登陆的时候带n包给你们尝尝就知道了”;等等。
总之,在吃的话题上,我占尽优势,毕竟我现在身边吃的资源极其丰富,北京美食博采全国精华,有各种中国食物的庞大供应圈。他们在加拿大一切自力更生,怎能跟我相比?
有一天聊天的时候,忽然卷起了一股馋凉皮的旋风。我煞有介事的给她们出了一个馊主意。——“你们想吃凉皮,其实最想吃的不就是那碗酸酸辣辣的调料汤吗?这样吧,去厨房拿一个小碗,用麻酱、蒜汁、辣椒油末、醋炮制一碗调料,直接喝点将就解馋吧。太咸的话,拿馒头蘸着吃好了。”
两天后的中午,我忽然也很想吃凉皮。对于吃上一顿干净卫生美味的凉皮午餐,我胸有成竹。我直奔首选的凉皮供应商——一个开设在京客隆超市里的固定凉皮摊位。出门时有点晚了,快下午1点了,我瞥了一下凉皮摊位的方向,看见一个顾客正在买凉皮,于是决定先去买一些其他东西。我拎着购物袋走出收银台,走到凉皮摊儿跟前,愕然发现人去摊空。旁边的糖炒栗子妹妹指点我,凉皮姐姐忽然牙痛难忍,收摊去看牙医了。
我比任何时候都清醒的意识到现在是冬天了。从前司空见惯的附近几个大小市场里的凉皮摊子们全部不见了踪影。奔走了半个多钟头以后,我放弃了,悻悻然吃了一碗酸辣粉了事。
我以为我有强大的供应网,享有饮食权的充分保障,然而,当一张网缩水成了一根链子,凉皮姐姐一牙痛,我的供应链就断了。再想想那天自己的馊主意,忽然隐约有点腰疼了。
回家上网一看,在加拿大的朋友贴出了自制凉皮的秘方,她已经成功自己动手在多伦多充分实践了自己的饮食权。
虽然凉皮姐姐的牙齿很快会不痛,但是我觉得这个牙痛事件对我来说影响重大。恐怕下次谈论吃的话题时,我会把话语优势让给在加拿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朋友们。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