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转行 Episode V

  在软件行业,小公司和大公司的根本区别在于员工的数目,比如,十个员工肯定是个小公司,一千个员工的公司,则是能卖¥9.80的巨无霸。至于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分界线,我本来打算采取“十九及十九以下如何如何,二十以上(含二十)如何如何”的方法。可是给别人看了我的文章以后,人人都问我“十九点五该归入哪一类”的问题,弄的我很恼火,似乎我的数学只学到整数。于是,我弄出了个非常复杂的算法,要算出这个布尔值,需要用到微积分方程。不过,因为这个算法太复杂,用笔算要一周才能出来结果,而且不能保证每次计算结果都和上次的一样,所以,现在我只用这个算法计算六合彩彩票的号码。

  在小公司里,一个技术人员通常要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编写代码、软件测试、撰写文档、安装调试、用户培训、系统维护。当然,这些过程通常会混在一起,并不是按照什么软件工程的顺序来完成。事实上,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区别之一就在这里。

  举例来说,有一个小软件公司,就叫TinySoft吧。公司有十个技术人员,那么这十个技术人员只能分成两类,Team Leader和Team Member。至于是九个Leader加一个Member,还是一个Leader加九个Member,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全看Boss对待金钱的人生观了。

  Team Leader的日常工作包括天天跟客户及所有潜在的客户耗着,搪塞客户在电话或者email中对派出的程序员的抱怨,实在靠嘴皮或者键盘解决不了的还得背上Note Book奔赴现场善后——好歹身在IT,肩负着维护“高科技人才”形象的责任,不用夹着一个黑皮包跑来跑去。Note Book是个好东西,既能平添几分IT的神秘气质,又能博得出租司机的莫名尊敬。不过要小心,如果客户和你聊什么:孩子要上大学,想给孩子添个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得小心应答。

  Leader之所以能是Leader而不是Member,要么有过人之才,要么是从程序员里熬出来的,要么就和Boss有血缘关系。成为Leader 之后,不能仅仅“以德服人”,技术上也得过硬。当项目出现可解决的技术问题时,能够三下两下搞定它;当项目出现不可解决的技术问题时,能够三下两下找到替代办法;当项目出现无法替代、不可解决的技术问题时,能够三下两下把问题推到比尔盖茨头上。

  其实,Team Member在熬成Leader之前,除了编程序,也会做应该Leader做的工作。如果把TinySoft的程序员一年的工作时间分成十份的话,那么这十份时间是这么安排的:为市场开拓写文档;和潜在客户磨牙;辅助Team Leader做设计;在电脑前面埋头编程序;修改程序里的Bug;修改这些修改引起的新的Bug;给客户安装、培训程序;撰写所有的相关文档;维护程序、与客户磨牙。以上就是TinySoft公司一个程序员的全部工作。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去数我是否真的写了十份时间,十份工作,他们一定会高兴的发现我只写了九份。为什么只写九份,还有一份时间程序员在干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我隶属于程序员工会,给程序员安排太满的工作怕惹工会不高兴。当然,工作安排的不满Boss会不高兴,但又不是我的Boss,高兴不高兴关我什么事。

  看上去似乎进入TinySoft很难,尤其是成为一个称职的程序员。真的是这样吗?因为程序员工会要求我这么写,从而吓退一些准备成为程序员的非程序员们,保证IT业薪酬水平的相对稳定。从经济学上讲,道理很简单,工会担心打破目前不平衡的供求关系会打乱目前的价格体系。

  而实际上,进入TinySoft公司也不是什么难事,至少比进入WhiteHouse要简单。从经济学上讲,道理也不复杂。TinySoft、 SmallSoft、LargeSoft、HugeSoft公司统统需要更多的程序员,如果没有新人进入的话,要么程序员的身价炒到天上去,要么这些软件公司全部停止发展,等待更多的程序员出生。TinySoft的Boss当然不会等,解决办法就是招一些非IT专业的人做程序员,如果这些非IT专业的程序员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Boss们就笑得更开心了。

  说来说去又说到经验头上。有IT经验当然怎么都好办,不过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非IT人员,其实也是有机会的。因为TinySoft公司偶尔会有临时性雇员短缺,比如需要大量做测试的人员、需要大量做实施的人员、需要大量的做市场人员。当然这个大量是相对的,你总不能指望一个只有十个人的软件公司一下子出现一百个职位空缺。如果能够获得这一类的工作经验对于非IT专业的人员来说也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这是一个获得IT经验的途径。干IT这一行,其实每天勤奋工作的目的不是薪水、不是待遇、不是职位,而是简历。当然,这也是相对的。等我干IT干到了五十九岁的话,谁管什么简历,少给我一毛钱薪水我也会拼命。

  获得了相关的IT经验之后,转行IT就已经迈过了最难迈的一道门槛。一般情况下,IT业的软件公司总是处于缺人的状态,除非公司业绩下滑,正在大面积的裁员。Boss们在找不到合适的程序员时候,一般情况下,会冒险让一些经验不足的程序员应急,前提是这个新人看上去聪明。而在软件公司做过测试、实施的技术人员,一般情况下可以称为经验不足的程序员。

  这么写下去,Boss们也许会很生气,因为我教唆程序员们拿十成薪水干九成的活,帮助工会的人控制程序员的数量,告诉客户软件公司的程序员经验不足。虽然他们不是我的Boss,不会减我的薪水。但是据说Boss们会一起去打高尔夫球,打完高尔夫球会一起去泡桑拿,让别人在搓澡的议论你,骂你,我恐怕打喷嚏都会泛出澡堂子的味道。因此,我会写一点题外话,说说Boss们的好话,不过会很短,以免被工会的人勒令删掉。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我没有用老板这个词,而是用的Boss。并不是我为了炫耀掌握的英文单词数量,Boss这个单词也太短,没有炫耀的必要,主要是我不太喜欢老板这个词。如果买东西的时候,小贩这么称呼你,就得想想自己是不是显得傻头傻脑;如果在街上走的时候,擦皮鞋的这么称呼你,就得看看自己是不是皮鞋很脏;如果在歌舞厅里,小姐这么称呼你,就得小心回家老婆揍你。所以我用Boss这个词,用来说明我要说的Boss,是真正的Boss。

  讨论这么多Boss的事,是因为TinySoft公司的Boss,有雇人、裁人的权利。而在大公司里,这些权利都会下放下去,由专门的人去做。当然,也不能以为打比尔盖茨一记耳光以后,他没有权利亲自解雇你。

  大公司与小公司的一个重要区别,套用一句我在《某某永远学不到》书上学到的名言:他们不仅工作方法不一样;他们也做不同的事!

待续...
To be continued...
つづく...

闲话转行 Episode IV

  比如,现在市场上有一款网络硬盘的产品,非常酷,不仅是外形酷,可以直接连在HUB上的设计也酷,最酷的是可以揣在怀里带回家用。它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硬砖头,而是包括一个LINUX系统,设计这款硬盘的人员中,软件人员占了多数。当然,还是不能因此而称之为网络软盘,因为无论是摸上去的感觉,还是砸在头上的感觉,都是蛮硬的。

  说来说去,还是说到软件开发人员头上了。我知道,很多人,尤其是希望转入IT行业的非IT专业的人,第二志愿实际上都是程序员的。因此,闲话转行的重点当然应该是闲话如何成为软件开发人员。其实,我并不很情愿这么着急讲软件开发人员的,因为闲话抻的越长,稿费给的越多。比如,所有提到 Microsoft的地方,我一律使用九个字节的Microsoft,而不是四个字节的微软。因为每一个Microsoft,要比每一个微软多两毛钱稿费的。不是玩笑,是真的。

  为什么程序员是第二志愿?因为程序员的工作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有吸引力的是程序员的薪水。程序员和演员一样,吃的青春饭,挣的辛苦钱。不过我并不是要讲《程序员的悲惨生活》,这里就不提了,一提起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影响形象。

  那,第一志愿是什么?这,恐怕千人千愿。有愿意当官的,比如市长、县长、乡长、村长;有愿意管人的,比如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有愿意当明星的,比如小燕子、小桌子、小凳子、小桂子;有做不成明星的,愿意当星爸、星妈、星夫、星妻...

  闲话少叙,回到程序员头上。在IT这一行,最有钱的家伙是程序员出身,在IT企业中,最瞩目的公司是软件公司。

  软件公司实际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公司,第二类是小公司,第三类是夫妻店。这种分法,看似好笑,实际更好笑,因为就是这么回事。我开始也打算认认真真的按照产品、按照领域分类的,但是直到把显示器盯爆,我也没有分成。后来打算再一次举人和驴子的例子对付过去,又觉得一个例子说两次,自己也不好意思,于是有了现在较为科学的分法。

  先从夫妻店讲起。夫妻店的名称,实际上有些旧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小店都是夫妻俩开的,也许只有一个男老板,也许只有一个女老板,也许是一个男老板和一个女老板或者两个男老板或者两个女老板,如今的年代,谁又说的清呢。

  IT企业的夫妻店,一般不会超过两个人,大部份时间是一个人。为什么?和尚和水的故事谁都听说过的。夫妻店的运作模式非常灵活,可以是FULL-TIME的,可以是PART-TIME的,也可以是NO-TIME的。

  应该说,Internet的出现,使夫妻店的发展得到了大大的提速。比如,你觉得FTP比较难使用,又是PUT又是GET。那好,闷头两个月,开发出一套基于图形界面的FTP软件,然后在Internet上发布就行了。开发的时候,一定要闷头做,否则今天看到这冒出来一个FTP软件,明天看到那冒出来一个FTP软件,你一定会丧失信心的。

  不知道FTP?唉,又媚眼做给瞎子看了。

  开发这一类的免费/共享软件,相对较简单,因为没有人会关心你的专业、简历。只要东西做得好,有人爱用就可以了。开发工具也没有什么限制,随你爱用什么工具都可以。当然,最好选择Visual C++、Visual Basic、Delphi等,一定要记住,编译后的软件可以直接运行,不能对运行环境限制的太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软件必须小巧,安装简单,绝不能花两个小时下载、安装,设置了一大堆参数还不能运行。否则,你的程序立刻会被丢进垃圾箱的。当然,这一类的软件还需要漂亮,越漂亮的软件显得功能越强大。

  真的这么简单?

  当然不!如果仅仅满足于别人的溢美之词,到这里就够了。问题在于如何赚到钱!相信大家比我要清楚,共享/免费软件要赚钱有多么的难。赚不到钱,没有办法把软件做得更完善,软件做得不完善,就更难赚到钱......一个死循环形成了。

  虽然赚到钱很难,但是对于非IT专业的人来说,开发小的共享/免费软件是熟悉开发工具的一个好办法。因为没有一个公司会给你如此宽松的环境,没有同事的竞争,没有开发进度压力,允许你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不解雇你。当然,老爸的公司除外。

  作为软件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我经常要到人才市场去挖掘人才。一般说来,如果是招聘程序员,至少要求相关的工作经验,也就是做过程序员。因此,对于非IT专业的人来说,没有程序员经验,就不能应聘程序员职位,应聘不上程序员职位,无法获得程序员经验......又一个死循环形成了。

  如何跳出这个死循环?

  对于喜爱读书的人来说,重新跳回学校这个大池子里洗一洗,染上一些IT的味道是一种办法。但是,读书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把时间用来读书就没有时间赚钱,没钱赚就没钱读书,不读书就没法进入IT行业...又一个死循环形成了。

  其实,跨出第一步关键在于经验。我收到的不计其数的简历中,有不计其数的人详细列举自己会使用哪种开发工具。我相信吗?一般说来,我相信。起作用吗?一般说来,不起作用。我可恶吗?一般说来,比较可恶。

  事实上,很多非IT专业的人进入IT领域,根本不是靠简历上写上所谓的“我是您无悔的选择”,或者面试的时候使用一些所谓的面试技巧打动对方。虽然也许有的时候,这些技巧会起作用。

  想想看,如果一个非IT专业的人,简历上写着,“1995年,基于Windows 95平台开发Office 95软件,销售1,000,000套。”我还会可恶吗?会使用开发工具和开发过软件,完全是不同的重量级选手,就是不懂计算机的唐金,也知道谁更厉害。

  当然,这是希望成为程序员的人,可以走的一条路。但是,不是唯一的一条路。

待续...
To be continued...
つづく...

闲话转行 Episode III

  通过MCSE对于希望进入IT行业的非IT专业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无论实际技术能力是否有大幅的提高,至少对Microsoft的软件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不会再被Windows 3.1、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NT、Windows NT Server、Windows NT Workstation、Windows NT Enterprise搞晕。

  一直有人问:MCSE的证书,是否能够进入IT公司?如果不行,我是不是还要通过MCDBA,MCSD?也有人问:我不打算进入企业的IT部门,我就打算进IT公司,我从什么语言学起?

  这类问题很难回答,因为IT公司,实际上是有很多类的。比如一个拿着C++简历的软件人员去应聘,也许甲公司会把他待为上宾,“坐,请坐,请上座”,总经理亲自出来和他袖口对袖口的谈价钱;也许他在乙公司就会坐冷板凳,看着一个高中毕业的销售人员在享受“茶,上茶,上好茶”。

  如果把IT公司归类的话,第一大类应该是硬件公司。如果Microsoft不同意把硬件公司放在首位,然后硬是在算盘上开发出一套Windows 2200的话,我就把软件公司放在第一类。

  硬件公司再细分的话,又可以分几类,每一类下面又有几个子类,不过那样就离题太远了。因为这又不是学生物,干嘛非要弄清楚驴子和人的区别,反正都是脑袋上有毛,目空一切,经常用屁股思考的脊椎动物。

  硬件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第一类,也是我最崇拜的是芯片设计人员。在Intel的MMX广告中,穿紫色太空服跳舞的家伙就是我的偶像。可是,又一想旁边还有那些一本正经的同事,最终又放弃了这个想法。

  要想得到一份设计芯片的工作,绝非易事。先不说要学的课程较难,就是要求的个人身体素质就很高。首先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完全停掉右脑,只用左脑思考而不会导致终身半身不遂;要能够在“与门”、“非门”、“或门”、“与非门”、“或非门”、“拉链门”中转一天不迷路;要能够在密密麻麻的模拟电路板上,找到自己掉在上面的米饭粒。除非毕业于物理系或者电子系,否则千万不要试图进入这一职业。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断,舞蹈专业的小姑娘如果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并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摔在我的脸上,我也不反对。

  与之相类似的,是电路板设计人员。在IT一行里,这一类的从业人员要远远多于芯片设计人员,摔在别人脸上的工资也比芯片设计人员少。设计的方向有很多,除了主板以外,还包括网卡、显卡、声卡、Modem卡、SCSI卡...,不过由于主板生产厂商、软件厂商看不惯卡商,已经联手消灭了很多卡商,比如多功能卡、汉卡、防毒卡都已经绝种很多年了。现在中关村里卖的汉卡化石,价格已经到了天价,黄庄配套市场里面很多的柜台老板都不再专心卖假CPU了,整天每天没事就在地上挖,想挖出一两块卡的化石,据说已经有挖出来北京人头盖骨的,可惜年头太短,只是头盖骨,还没变成化石。

  制造卡的商人之所以被联手围剿,原因很简单,都是金钱惹的祸。电脑能干的事情很多,但是不能干的事情更多。比如现在的电脑没有可乐机的功能,不能向用户提供纸杯可乐。这时,某个厂商生产出来了可乐卡,装上可乐卡的电脑就具有了这一功能。然后,市场上可乐卡的价格卖一千块钱还卖的很火,虽然成本只有一百块钱。那么,主板生产商和软件商能不眼睛冒火吗?实际上,驱动IT界迅速发展的,就是靠的这种利润驱动。

  我本来很想自己设计这种可乐卡然后发大财的,只是家里人极力反对,并把被我拆坏没有办法复原的各种型号的收音机,被烙铁烫的千疮百孔的窗帘摆在我面前,终于打消了我的这个念头。哎!百万富翁,又少了一个。

  对于非IT专业的人来说,在硬件公司中,门槛较低但最有成就感的是攒机人员。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第一次给别人攒机器时,并不了解太多的硬件知识,只知道看说明书。而当这一堆纸盒子终于成为一台电脑,特别是能够玩挖雷的电脑时,绝对是一种享受。如果能够在电压上犯个错误,烧糊一块板子,这种享受就更有味道了。

  成为攒机人员虽然门槛低,但要想干好也不容易,特别是一个攒机人员通常也是一个销售人员。必须了解各种硬件公司,了解各种硬件,了解原包与散包的区别;千万不能进假货赔钱,也不能被客户发现机器里装了假货;还要了解各种软硬件的兼容性,不能与Windows 98搏斗四个小时也没有让音箱出声音;要具有股市里追涨杀跌的手段,绝不能让跌价的硬件砸在自己手里...要学的实在太多了,做一个好的攒机人员,一定要记住“稳、准、狠”。至于什么是稳准狠,如何做到稳准狠,就不多说了,否则我会被列入2000年中国奸商名人录的,不花钱而上名人录,无论如何我都会不好意思的。

  举个例子:比如,客户让你建议什么CPU好,千万不要推荐性价比最好的CPU,这种主流CPU也许只有五块钱,最多十块钱的利润,一定要推荐你赚的最多的那一种,让客户相信这一种最便宜,最适合他。再举个例子:如果客户非要在CPU上再划掉十块钱,否则就走人,没关系,就划掉这十块钱,然后在机箱上加上五十块钱,而这时候客户已经觉得占了便宜,不好意思再划得那么狠了。

  硬件公司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人才,比如设计驱动程序的软件人员、面向客户的销售人员、面向代理的销售经理、公司财务人员、管理人员...因此,绝不要被我迷惑,以为除了攒机器,真的没有其他办法转行进入硬件公司。

  我曾经在一家生产ThinkPad的笔记本生产厂家工作过一段时间,这段故事听起来很传奇。我面试的时候碰见了郭士纳,我试图说服他采用人而不是机器进行笔记本的翻盖试验,也就是通常广告上说的翻盖XXXXX次无故障。他经过计算,也觉得雇一个员工,比机器更便宜,也更有说服力,于是我成为了那位员工。后来ThinkPad的产品经理抱怨说,翻盖无故障报告中,XXXXX次无故障锐减为XXX次无故障,客户已经拒绝购买新款的笔记本了,翻盖机器才又替代了我。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大工业生产会带来大量的失业工人,或者人类比机器更具有破坏性,或者其他什么政治性话题。我只是想说,郭士纳的公司,是很大的硬件公司,纵向分成四十几层,横向没有一百种职位,也有九十种职位。这一类的硬件公司需要的人员,有很多种,而我并不是所谓的麦当劳管理咨询公司的管理顾问,只能描述其中的一部分。

待续...
To be continued...
つづく...

闲话转行 Episode II

  相对于IT企业,传统企业IT部门的进入门槛较低,能够拿下一个类似于MCP的证书就可以去试着应聘了。因为在IT企业以K为单位的薪水刺激之下,传统企业的IT部门很难找到技术水平很高的人才,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留住,即使留住了也很难阻止他们在外面打兼职。

  举个例子:某单位IT领导,时髦的叫CIO,最近比较烦,倒不是因为找不到什么蓝色的药丸,而是因为感到难于领导手下的这群小兵。其中只有一个小兵属于积极肯干型的,因为他每天都在觊觎这个CIO的位置。另一个小兵属于游戏儿童型的,每天八小时工作时间倒有七个小时在组织军队与电脑搏斗,另外那一小时则在拼命的安装、测试各种垃圾游戏。而其他的小兵几乎都在外面兼职,并且毫不客气的使用公司里的电脑作为赚钱机器。有一天终于该领导想出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让所有的小兵把桌子掉一个头,脸冲着墙屁股冲着门,这样他就可以随时进来监督。结果一个月后,兼职小兵辞职的辞职,请长假的请长假,这个IT部门仍然是一团糟。

  虽然看上去门槛很低,但是对于非IT专业的人来说,要想嫁到这个门里去,还是有个火盆要迈。很多非IT专业的人在应聘IT岗位时很心虚,因为他们仍然属于电脑爱好者的行列。虽然硬件方面他们知道使用香油消除CPU风扇噪音,软件方面能够使用FPE修改游戏进度,网络方面能够建立一个由两台电脑组成的点对点网络,也经常进入论坛灌水。但是企业的“商业”环境毕竟不同于家里的“多媒体”环境。

  还举刚才的例子:与这个IT部门一墙之隔的业务部门,有一个典型的电脑爱好者。毫不夸张的说,他对于声霸卡、巫毒卡的了解远远多于IT部门的任何一个所谓的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他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热爱这个单位里的这个IT部门。每天一闲下来就跑到IT部门朝圣,积极与IT部门的技术人员讨论所谓的热门技术问题。他也积极的向业务部门领导、IT部门领导、公司领导申请调入IT部门,然而最终,他仍然没有能够进入这个非常缺人的IT部门。有诗为证:
  热脸贴在,
  冷屁股上。

  其实如果打算转行,进入传统企业的IT部门做技术人员,很简单,去考一个MCSE认证或者其他的类似认证就可以了。“Bill Gates”的签名印在那张MCSE的破纸上,大多数时候比皮鞋盒上的“赵老师”的亲笔签名要值钱的多。

  对于非IT专业的人,MCSE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下面我要为Microsoft做广告了。

  MCSE意思为Microsoft Certificate System Engineer,顾名思义,拿下Microsoft的认证,意味着Microsoft承认你可以进入IT行业了,虽然这并不代表得到什么工作机会,或者其他的什么好处。拿下Microsoft的认证,你会被丢进它的数据库,成为其中的一条记录。Microsoft也会提供给你一张类似于奖状的纸让你向同事或者女朋友炫耀,不过切记向同事炫耀的时候小心他们的口水弄湿了你的奖状。

  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作为业内最受瞩目的软件公司,Microsoft有着更高明的伎俩。再虚荣的MCSE,也不会天天把奖状拿给别人看,除非你能把它缝在后背上在大街上乱走。Microsoft解决了这个虚荣心问题,它会给你寄个MCSE PIN,不大也不小,别在胸口上刚好。这样MCSE们就可以天天换衣服不换PIN,天天解释给别人听:您说这个呀,这是微软认证专家的标志...您连微软都不知道,就是世界首富开的公司...什么刘晓庆开的房地产公司!刘晓庆的腰还没有人家的汗毛粗呢!

  如果想拿下MCSE的考试,必须通过Microsoft的几门考试,考试全部是针对微软产品的。这里我可以给希望获得MCSE的非IT专业的人一些建议。

  首先,你需要一个决心,制定一个计划,安排一些时间,储备一些钞票。决心是必需的,因为对于非IT专业的人来说,这和前面提到的“电视机等级考试”是绝对不可类比的,绝不是一个可以轻松搞定的认证;计划
是必需的,考哪几门,按什么顺序考一定要搞清楚;时间是必需的,如果全部是利用业余时间,那么也许会需要半年甚至还要长的时间;钞票据说不是必需的,当然前提是你能够找到一个仁慈的公家肯替你出钱为你的跳槽装脚踏板。

  然后,你必须要买书,我强烈建议买Microsoft原版的英文书。原因有若干:中文书印刷质量奇差;你可以掌握大量的英文技术词汇;只有几门考试可以使用中文;Microsoft的原版书在中国和越南卖的是特价;又厚又大的英文书能唬住你的同事;我是Microsoft原版书非法传销公司中国区销售代表。当然,这只是建议,中文书的好处在于:便宜;没有不认识的字;不会养成你嘴里乱蹦English的毛病;仅此而已。中文书的价格从20RMB到 100RMB,根据出版社的不同而不同。英文书的价格从则从100RMB到200元RMB不等,根据课程的不同而不同。全部英文书加起来要花几百RMB。

  然后,你可以参加培训,也可以不参加。非IT专业的人想必也对其他的类似培训有了解,仅以英语为例:四级班、六级班、口语班、托福班、GRE班、 GMAT班、IELTS班...参加不参加,参加那个培训中心的班,全得您自个拿主意。Microsoft指定了很多的培训中心,你可以在培训班参加培训、买书、考试。培训中心现在竞争得很激烈,千万别相信学费、书费、考试费不能打折。如果你长得very very handsome,腰里再揣着个LP,也许培训中心的小姐会免费让你听课、看书。考试实在没法免费,不,也有办法,有时候Microsoft会促销考试,就可以让培训小姐把别人名下的考试送给你。

  万事齐备,你就可以参加考试了,培训中心会给你一个建议考哪几门,按什么顺序考。这个建议是免费的,只要你假装对他们的培训感兴趣就可以了。考试的报价:250RMB。因此考过MCSE,你会在考试上花1,500RMB至+∞RMB,具体花的钱取决于你因为考不过而重考了几次。有谣言说 Microsoft针对Windows2000的MCSE认证能够自动识别考生兜里钱的数目,考试系统自动给有钱的考生出更难的题。谣言可信度95%。

  一般说来,在考过两门的时候,你会得到MCP认证,Microsoft Certificate Professional。中文很有意思:MCP-微软认证专家,听起来比MCSE-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还要厉害的多。你现在就可以胸口别一个别针,后背背个奖状到处乱逛了,只是得小心下雨,奖状掉色掉在屁股上。关于颜色,Microsoft为每一个认证都准备一种颜色,你可以使用MCC- Microsoft Certificate Color装饰你的名片、简历、床单。

  这些考试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你相不相信中文专业的考生可以考TCP/IP满分,资深IT专业的程序员考不过Windows 98。因为Microsoft认证系统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宣传公司,因此考试时要顺着Microsoft答题。总的说来,只要你在战略上藐视 Microsoft,战术上重视Microsoft,你就可以得到MCSE。

待续...
To be continued...
つづく...

闲话转行 Episode I

  我发现很多人觉得如果要敲开IT这一行业的大门,必须给守门的圣彼得看一眼脚心上烙着的C++标记。从某种角度讲,这种想法是对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参加过“电视机使用培训”的课程,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教师从无线电传送的理论、电子枪的原理讲起。一直到培训的结束,学生也没有掌握如何使用遥控器换台以及调节图像质量。当然,这并不影响学生们在考试的时候答对诸如:什么是图像?如何正确的敲击遥控器的按键?开关电视机和揭开蒙上电视机罩子的顺序,以及正确画出电视机的外观图。通过了这些考试,学生们可以名正言顺的通过干部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因为有的单位规定,45岁以下的处级领导干部必须通过国家电视机一级考试或者某市电视机应用能力初级考试。不幸的是,我并没有通过这门考试,因为我不是学生,而是那个站在讲台上云毡雾罩的教师,考过了考试也没有单位让我当处长。

  那么进入IT行业究竟需要不需要掌握C++?

  首先要说什么是IT。IT是英文缩写,意思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Indian Typhoid或者其他什么的。也就是说,IT并不是Computer Technology、Software Technology或者C++ Technology。从事IT的人,并不是每天喝着可乐、听着摇滚乐,对着显示器摇头晃脑的写着C++程序的。虽然我有时候也在喝着可乐,对着显示器摇头晃脑的写程序,但我几乎不听摇滚乐,因为不喜欢故作颓废的摇滚乐手们。

  从事IT的人,有很多的地方可以容身。可以在银行、大企业中的IT部门,可以在一个IT公司,还可以在大街上卖盗版光盘。卖盗版光盘的当然也是IT行业的人,盗版IT人要知道进什么样的货,不能到了2000年还在卖MS-DOS 4.0;也得知道Oracle不是乌龟壳子,而是刻在乌龟壳子上面的鸟文;还必须能够分清《金山解霸》和《狮王争霸》不是一种类型的光盘,不能卖同一个价钱,虽然它们都是一张亮晶晶的塑料盘中间有个洞。因此,并不是怀里抱着个崽就能冒充盗版IT人的。

  企业里的IT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呢?从技术角度,可以分为硬件维护、网络维护、系统管理、软件开发;从管理角度,可以分为技术人员、技术骨干、项目负责人、CIO。CIO,意思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可以翻译成:电脑科科长、信息处正处长、总工程师、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或者首席技术总监。

  在总经理满天飞的今天,你一定要留神别人的名片上是否印着“C什么O”,否则,看长相以为只是个扫地的大娘,没准是个Chief Cleaner Officer呢!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一个非IT行业的人转入IT行业,是不会做到CIO的位置上的。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是不拘一格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的,CIO的位置,也常常由非IT专业的管理型人柴担任的,据说也是向世界500强企业学习的结果。

  一般说来,在企业的IT部门工作,并不一定要求非常强的技术能力。因为企业中的日常工作并没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无论硬件、网络、系统还是软件,一般都会外包给相关的IT企业来做。比如IT部门的技术人员不一定非需要掌握如何攒机器、如何安装调试网络设备、如何配置系统软件以及如何使用C++编制应用程序。

  负责硬件维护的技术人员需要这样的技术能力:能够正确的将显示器、键盘、鼠标与主机连接起来;能够把用户电脑中的软驱线拔走,使得用户无法随便拷贝文件;能够在用户抱怨机器坏了的时候判断出显示器开关没有打开;能够把用户机器的32兆内存减为16兆,而把总经理的32兆内存增加为64兆... ...

  负责维护网络的技术人员需要这样的技术能力:能够给新买的机器增加网卡,安装驱动程序然后联到网络上;能够使用线钳制作RJ-45网线,或者知道去哪里买3米长的现成网线;能够在网络瘫痪时确定是交换机故障还是竖井里进水了,然后自己解决或者打电话找网络公司解决;能够在用户抱怨上不去网的时候发现他把网线接在电话插座上了... ...

  负责系统维护的技术人员需要这样的技术能力:能够在系统中增加新用户,定义用户的权限;能够管理打印队列,并且不让用户知道他的打印文件可以被安排在其他的打印文件后面;能够给用户重新安装Office软件,给总经理安装金山解霸和纸牌游戏;能够帮助用户建立驱动器映射,在打印的时候选择打印机... ...

  负责软件维护的技术人员需要这样的技术能力:能够辅助来自IT企业的系统分析人员了解用户对应用的需求;能够设定应用软件中的各种参数,定义用户权限;能够对软件进行界面修改,并且重新发布;能够在数据库出现错误时,定位错误所在,并且改正错误... ...

  另外,一般企业的IT部门中的技术人员统统都有一个Help Desk的角色,这个角色需要这样的技术能力:能够在电话中向用户解释清楚在Ctrl、Alt、Delete这三个键都在什么地方,如何同时按;能够在电话中告诉用户如何键入顿号和左右书名号;能够在用户抱怨文件找不到时,帮助用户在无数的垃圾文件中找到那个起名叫“zywj.”的重要文件;能够向用户解释清楚为什么他的电脑有光驱,能听CD却看不了VCD... ...

  当然,我并不是所谓的麦当劳管理咨询公司的管理顾问,我的划分不是非常科学的,只能帮助非IT专业的人了解一下企业中IT部门需要什么类型的人。如果要学技术,需要学些什么,学到那种程度。至于企业中需要的具有更高技术能力的人才,和IT企业的专门人才有重叠,接下来会提到。

  啊,对了,还有CIO。CIO需要的素质包括:在技术上有大概的了解,知道“Internet”、“Intranet”以及“Extranet”这些莫名其妙的技术词汇;能够追踪当前的技术趋势,知道这个月流行电子商务、上个月大家都在议论Intranet、上上个月Lotus Notes非常火爆以及上上上个月总经理的岳母过生日;CIO还要能够担负起项目招标和采购的任务,要能够在河边走而不湿鞋,或者湿了鞋也不被发现... ...

待续...
To be continued...
つづく...